中龢
词典解释
同“中和”。
1、《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2、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发自本,叫做和。中,天下最大的根本(务本);和,天下能达到道的(乐本)。君子的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中庸之道,不偏不易,务本、固本、乐本的处世原则。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明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
3.中正平和。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4.道教语。指元气。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 杯倾别岸应须醉,花傍征车渐欲芳——— 罗隐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一作送沈光及第后东归兼赴嘉礼)
- 徒缘绢素少晋储,著定聊复称唐摹——— 岳珂右军尚书帖赞
- 帆飞三峡雨,人入九秋天。——— 德清从军诗三首丙申春二月入五羊三月十日抵雷阳·万壑奔流下
- 秋风瘦遥山,凉意惬行客——— 王阮和陶诗六首和杂诗
- 却放东风吹冻裂,遣渠堤柳又新条——— 廖行之和武公望雪梅五首
- 铁铸九州浑是错,愁来百念尽成灰——— 宁调元书感
- 龙锺气才属,笔力安得赡同舍多贤豪,揣分无乃玷——— 陆游思归示子聿
- 似佳人才子,青冥步稳,同携手、成欢聚——— 史浩永龙吟(湖山胜概金沙酴没架)
- 雅知宾幕饶供给,何待侬芹荐敛私——— 李子西送白鱼
- 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 董嗣杲寄程申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