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彼哉諓諓者,穿穴纷科条。

出自清朝钱谦益《古诗赠新城王贻上》

风轮持大地,击扬为风谣。吹万肇邃古,赓歌畅唐姚。
朱弦泛汉魏,丽藻沿六朝。有唐盛词赋,贞符汇元包。
百灵听驱使,万象穷锼雕。干灯咸一光,异曲皆同调。
彼哉諓諓者,穿穴纷科条。初盛别中晚,画地成狴牢。
妙悟掠影响。指注窥厘毫。瓮天醯鸡覆,井月痴猿号。
化为劣诗魔,飞精入府焦。穷老蔽蔀屋,不得瞻泬寥。
正始日以远,词苑杂莠苗。献吉才雄骜,学杜餔醨糟。
仲默俊逸人,放言訾谢陶。考辞竞嘈囋,怀响归浮漂。
江河久壅决,厬潏亦腾嚣。幺弦取偏张,苦调搜啁噍。
鸟空而鼠即,厥咎为诗妖。丧乱亦云朊,诗病不可瘳。
譬彼膏盲疾,传染非一朝。呜呼杜与韩,万古垂斗杓。
北征南山诗,泰华争岧峣。流传到于今,不得免傲嘲。
况乃唐后人,嗤点谁能跳。穷子抵尺壁,冻人裂复陶。
熠耀点须弥,可为渠略标。昌黎笑群儿,少陵诃汝曹。
嗟我老无力,掩耳任叫呶。王君起东海,七叶光汉貂。
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识字函雅故,审乐辨箫韶。
落纸为歌诗,绛云卷青霄。自顾骨骼马,创残卧东郊。
敢云老识路,昏忘惭招邀!河源出星海,东流日滔滔。
谁跖巨灵掌,一手堙崩涛?古学尚根干,流俗沸螗蜩。
伪体不别裁,何以亲风骚?珠林既深深,玉河复迢迢。
方当剪榛楛,未可荣兰苕。瓦釜正雷鸣,君其信所操。
勿以独角麟,媲彼万牛毛。伊余久归佛,繙经守僧寮。
枨触为此诗,狂言放调刁。无乃禅病发?放笔自抑搔。
起挑长明灯,忏除坐寒宵。

查看所有钱谦益诗词作品

注释参考

諓諓

(1).能言善辩;花言巧语。《国语·越语下》:“余虽靦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诽》:“夫公卿处其位不正其道,而以意阿邑顺风,疾小人諓諓面从,以成人之过也。”

(2).工巧。《新唐书·郑覃传》:“若 陈后主 、 隋煬帝 特能诗之章解,而不知王术,故卒归於乱。章什諓諓,愿陛下不取也。”

(3).浅薄;浅薄之言。《公羊传·文公十二年》:“其为能变奈何?惟諓諓善竫言,俾君子易怠,而况乎我多有之。” 何休 注:“諓諓,浅薄之貌。” 宋 司马光 《与景仁论乐书》:“君子之论,无固无我,惟是之从。 景仁 苟有以解之,使莹然明白,则敢不歛衽服义,岂欲为此諓諓也。” 清 钱谦益 《宋子建<遥和集>序》:“虽其駢花丽叶,餘波綺丽,亦将化为陈羹涂饭,而矧其諓諓者乎?”

(4).言语繁碎、哓哓不休貌。 明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传》:“家贫,食不足以赡,炊将熟,即諓諓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於是母子得以饱食。” 清 钱谦益 《和遵王述怀感德四十韵》:“中原方熇熇,下里亦諓諓。”

(5).短小貌。 唐 刘禹锡 《汴州郑门新亭记》:“始乎諓諓而成乎庞鸿。”

穿穴

(1).穿越;通过。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少攻謌诗,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輙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凌轢波涛,穿穴险固,囚锁惟异,破碎阵敌,卒造平澹而后已。” 清 刘大櫆 《<叶书山时文>序》:“然其穿穴险隘,绘摹情状,虽昔之专篤纯一,老其材于斯者,或无以过焉。”

(2).犹钻研。 清 黄宗羲 《阎公神道碑铭》:“公礼 姚承庵 以为大师,其説时与 朱文公 相出入。学者始知穿穴经旨,以求自得。”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读书穿穴经传,落笔为诗歌古文,袞袞不能自休。”

(3).犹穿凿。牵强附会的意思。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只好做时文,不是讲学也。”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杜集五》:“凡 老杜 之诗,虽有为而发者为多,然亦不必每首穿穴太过。”

科条

(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由国家明定科条: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

(2).条例;章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宋 范成大 《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惟散财薄徵,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於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

(3).项目,科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於 陈 项 诸雄,寄编 汉 籍; 董 袁 羣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后以科条举者,在 汉 时称明经,不及史, 唐 则惟三史而已。” 清 曹寅 《送朱林修北试》诗:“经义兼词赋,科条孰后先?”

(4).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汉 ,上记 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汉书·丙吉传》:“﹝ 吉 ﹞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琐,録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

钱谦益名句,古诗赠新城王贻上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