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十里平溪路,滴沥三重下漱泉
出自明代唐寅《暮春林壑图》:
逶迤十里平溪路,滴沥三重下漱泉。
为底时来策黎杖,春衣要试浴沂天。
注释参考
逶迤
逶迤 (wēiyí) 蜿蜒曲折;拐来拐去 winding;meandering 山路逶迤 匍匐逶迤。——《文选·刘峻·广绝交论》 逶迤退食。——《后汉书·杨秉传》 五岭逶迤腾细浪。——mao{1~1}泽{1*1}东《长征》溪路
溪谷边的路;溪水之路。 唐 张九龄 《赴使泷峡》诗:“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一:“欲访 桃源 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谿路:山间小路。 唐 崔曙 《山下晚晴》诗:“寥寥远天静,谿路何空濛。”
滴沥
滴沥 (dīlì) 雨水下滴的声音 tick三重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 周 道也。”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郑玄 注:“三重,三王之礼。” 孔颖达 疏:“谓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
三层。《礼记·礼器》:“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寅名句,暮春林壑图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 边城听角·席箕风起雁——— 高骈〔唐代〕
- 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 鱼玄机〔唐代〕
- 四望亭——— 宋祁〔宋代〕
- 促织——— 洪咨夔〔宋代〕
-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李白〔唐代〕
-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 辛弃疾〔宋代〕
- 静化堂——— 曾巩〔宋代〕
- 春恨 选二 其一 /恨春五首 其二——— 朱淑真〔宋代〕
-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秦观〔宋代〕
- 晴望九华山——— 杨鸿〔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