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词四首·其三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翻译和注释
译文
新词宛转轮流相传,振袖倾鬟在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消散,游童在路上拾花钿。
注释
递相:轮流更换。
鬟(huán):环形发髻。
花钿(diàn):女性的一种首饰。
踏歌词四首·其三问答
问:《踏歌词四首·其三》的作者是谁?
答:踏歌词四首·其三的作者是刘禹锡
问:踏歌词四首·其三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踏歌词四首·其三是唐代的作品
问:踏歌词四首·其三是什么体裁?
答:乐府
问: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出自 唐代刘禹锡的《踏歌词四首·其三》
问: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的下一句是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问:出自刘禹锡的名句有哪些?
答:刘禹锡名句大全
踏歌词四首·其三赏析
首句的“新词”,表示当时那些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一递一句接连不歇。这句虽用平述记叙的语气,却寄寓着作者对民间男女的无上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与称颂。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来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这使我们联想到画家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故事,一次,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但画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画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几个蝌蚪来表现,从而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联想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艺术巨匠们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褚斌杰)
- 荡荡荡荡唐虞去日遒,孔林千载亦荒丘。六经残缺幸可考,百氏纵横谁复忧。释书恐非易论语,王迹其在诗春秋!君臣父子未尝泯,吾道尚传君但求。
- 与蒋秘别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罗拯十年始见之我今五十二,常苦离别煎。屈指数离别,正去一半年。三君异出处,相见有后先。蒋最会遇早,罗倍晚於田。仕宦比我迟,官资居我前。此亦漫轻量,无限归荒埏。所喜笑语同,各惊颜貌迁。发有霜华侵,目有蜘蛛悬。有酒易以醉,有奚徒用妍。醒来念功名,病螾希蜿蜒。安得有园庐,宽闲近林泉。养鱼数千头,种薤三四廛。余蔬皆称此,嘉果植亦然。既无俗造请,穷冬事高眠。囷贮白粳稻,酒沽青铜钱。饭过引数杯,令儿诵嘉篇。仰首看赤日,区区随天旋。朝见出沧海,暮见入虞渊。毕竟将何穷,磨灭愚与贤。亿亿万万载,筋骨非玉坚。桐棺三寸厚,在昔谁免焉。去去欲及时,嗟嗟无由缘。
- 句况此憔悴州,居人仰煮卤。煮卤数十年,余者皆贫寠。
- 蝶恋花(醉宿郑氏阁)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馀寒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迳。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 路归马上再赋偶然思玉仙,便到玉仙游。兴尽未及郭,玉仙失回头。成毁俱一念,今昔浪百忧。未知横笛子,亦解此意不。春风所经过,水色如泼油。垂鞭见落日,世事剧悠悠。
- 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康乐宠词客,清宵意无穷。征文北山外,借月南楼中。千里愁并尽,一樽欢暂同。胡为戛楚琴,淅沥起寒风。
- 括苍溪涨雨余大溪触山流,气势直欲凌沙洲。浮梁中分断螮蝀,流沫更去行蛟虬。人家嘈嘈避新涨,云稼苒苒添平畴。渔翁轻生有如此,小艇横绝随飞鸥。
- 颂证道歌证道歌有人不肯任情徵,大地山河发问情。一指头端无两样,普天匝地一时明。
- 满江红(寓古杭和南塘咏欲雪词)屑玉飞E648,正堪称、冯夷展布。空几度、痴云凝聚,狂风掀舞。点点抛扬珠作霰,纤纤断续丝垂雨。借银河、翦刻六花飘,天应许。水漠漠,斜桥渡。烟淡淡,长亭路。望寒莎衰草,总成愁绪。坡老新堤须好在,逋仙孤屿犹堪去。共寻梅、止欠雪双清,烦青女。
- 再次前韵示元老豪杰多自悟,不待文王兴。四方有余师,十厔岂无朋。我老不知时,早岁谁误称。归来理茅屋,对客食藜蒸。遇渴即饮水,何尝问淄渑。冠裳强包裹,毁誉如飞蝇。植根久已尔,苕颖日自升。忘我亦忘法,无水知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