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全唐诗:卷147_13
听弹琴问答
问:《听弹琴》的作者是谁?
答:听弹琴的作者是刘长卿
问:听弹琴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听弹琴是唐代的作品
问:听弹琴是什么体裁?
答:五绝
问: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出自 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
问: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的下一句是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问:出自刘长卿的名句有哪些?
答:刘长卿名句大全
听弹琴赏析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
- 送萧绾之桂林(时群玉游豫章)兰香佩兰人,弄兰兰江春。尔为兰林秀,芳藻惊常伦。灿灿凤池裔,一毛今再新。竹花不给口,憔悴清湘滨。一朝南溟飞,彩翮不可亲。苍梧云水晚,离思空凝颦。我亦纵烟棹,西浮彭蠡津。丈夫未虎变,落魄甘风尘。大禹惜寸阴,况我无才身。流光销道路,以此生嗟辛。万里阔分袂,相思杳难申。桂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 日射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 杂兴六言十首小臣素著狂直,先皇数奖忠嘉。叩额有厚伦疏,断腕无起复麻。
- 潇湘渔父歌乾淳老人气岳岳,破冠穿履行带索。撑肠拄肚书万卷,临风欲言牙龄落。
- 老人老人方外人,观物又观身。得性无今古,随时亦故新。梅容微笑腊,柳意暗藏春。除是同怀者,知予此语真。
- 咏史上袁绍弟北兄南竞效尤,邺中半邺半青州。身分家裂无全理,终使辽东送二头。
- 观道人求颂学佛从来境界多,不能降伏便成魔。降魔能用无心法,六贼倾城尽倒戈。
- 和水竹梅烛韵谁将花烛聘东风,与海棠时恨不同。意已不求真会合,何妨一白对千红。
- 古战场烟冥露重霜风号,声悲色惨侵征袍。据鞍顾名思义盼度沙碛,纵横白骨余残烧。举鞭迟留问田父,彼将欲语先折腰。泣云畔寇昔据此,老夫父子服弓刀。将军下令起丘甲,法严势迫无所逃。攻城夺险数十战,民残兵弊夷枭巢。当时二子没於阵,老夫幸免甘无聊。匹夫僭乱起阡陌,祸延千里俱嗷嗷。官私所杀尽民吏,坐令骨肉相征鏖。唯余将军封万户,士卒战死埋蓬蒿。至今野火野昏黑,天阴鬼哭声嘈嘈。
- 好事近帘外一声歌,倾尽满城风月。看到酒阑羞处,想多情难说。周郎元是个中人,如今鬓如雪。自恨老来肠肚,诮不堪摧折。
- 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 世间何物最鲜华,摇落林中第一花——— 陈宓赋梅堂闲吟
- 黄纸淋漓字似鸦,即今真个是还家——— 陆游上章纳禄恩畀外祠遂以五月初东归
- 寒食相逢何处,百单五个黄昏——— 李从周风入松(冬至)
- 百千三昧无穷义,不出颐庵拄杖头——— 刘应时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
- 更倾仙瓢酌仙酒,酒外瓢边亦何有——— 杨万里十月四日,同子文,克信,子潜,子直,材翁
- 春来求事百无成,因向愁中识道情——— 元稹伴僧行
- 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 义净玄逵律师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
- 断送光阴,还同昨夜,叶落从知天下秋——— 佚名沁园春
- 风迹盖殊不昧,盖声名岂偶盖然——— 苏辙王度支陶挽词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