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翻译和注释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荡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陈荡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陈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陈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陈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陈: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问答

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作者是谁?
答: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作者是刘长卿
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代的作品
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什么体裁?
答:五律
问: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出自 唐代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问: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的下一句是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问:出自刘长卿的名句有哪些?
答:刘长卿名句大全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偈六十九首
    枯木岩前,道人不顾。尘劳界内,衲子兴悲。恋著玄关,全亏大用。灰身灭智,岂是良图。裂破面门,救诸苦趣。为祥为瑞,今正是时。捞龙趁凤男儿事,浅种深耕效仰山。
  • 吴山青(赋无心处茅亭)
    山青青。水泠泠。养得风烟数亩成。乾坤一草亭。云无心。竹无心。我亦无心似竹云。岁寒同此盟。
  • 次韵贲远归田四首
    归去田园好,饥餐抵万钱。愁从身外散,乐向酒中全。蚕出柔桑绿,秧齐小麦鲜。一廛何所寄,华发绕江天。
  • 少室山
    岩岩路径入空蒙,中有幽人旧日宫。野草败垣供暮雨,断碑古木管秋风。山川融结千年秀,天地包笼一世雄。从此不须高索价,高名过眼总飘蓬。
  • 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 六月初八义荣司谏自福庆山见过奉陪游四岩以
    穷巷绝与马,衡门翳蒿莱。烦公赤墀步,踏我幽径苔。念旧昔云有,此道今微哉。俗薄风义重,稍压万古回。衣冠冒暑至,笑语带凉来。愧无一尊酒,临风相对开。乃得陪杖履,崎岖访岩隈。野寺生纲虫,长廊閴颠摧。晬容守孤殿,坐对寒炉灰。公独悄琼草,芬馨荐中怀。但念石佛古,岂顾多法埃。妙语入幽隐,高情肆徘徊。良觌苦易夺,半规忽西颓。溪分隔流水,归途恨难偕。独立久瞻望,烟林绿洄洄。
  • 菩萨蛮(沐发)
    鸳鸯枕上云堆绿。兰膏微润知新沐。开帐对华灯。见郎双眼明。锦衾香馥郁。槛竹敲寒玉。何物最无情。晓鸡咿喔声。
  • 春至偏无兴,秋来只是眠。(《闲居》)
  • 僧伽歌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 夏日题武功姚主簿
    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