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题君山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

全唐诗:卷518-63

题君山问答

问:《题君山》的作者是谁?
答:题君山的作者是雍陶
问:题君山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题君山是唐代的作品
问:题君山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出自 唐代雍陶的《题君山》
问: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的下一句是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问:出自雍陶的名句有哪些?
答:雍陶名句大全

题君山赏析

又作: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左成文)
0
纠错
猜你喜欢
  • 东窗独坐书怀
    秋豪外物不关心,竹坞梅村惜未深。蓬户夜凉灯煜爚,盆山雨润木萧森。洁斋入静三熏沐,宴坐降魔七纵擒。但恨图书阙调护,不胜鼠啮与虫侵。
  • 清流关
    广宁门外二千程,齐鲁河淮坦迤行。突据冈峦高垒险,全收吴楚大江横。南唐入宋沿州堞,西日回风度使旌。老我重题秣陵柳,不知犹似昔年情!
  • 水龙吟(和幕府贺策应)
    吾皇神武中兴,直须整顿舆图旧。岂惟天顾,岷峨一角,但西其首。遮护咽喉,扶持气派,宁无医手。有庙谟先定,傍观何待,留侯蹑、魏侯肘。天眷我家仁厚。盛英才、载量车斗。中流孤艇,千钧一发,老夫何有。休对秋风,移宫换羽,吟无绝口。看福星,太乙临梁,此虏自不能久。
  • 寂聊
    睡起和春倚小廊,寂聊情绪满斜阳。园林已是花飞急,帘幕争禁燕语忙。
  • 奉和江沖陶居二十韵
    雪瀑下平地,便作人间去。石潭如有情,少遗潺湲住。
  • 柳梢青 右和盛开
    翠苔轻搭。南枝逗暖,乍收渐霎。乱插繁花,快张华宴,绕衣千匝。玉堂无限风流,但只欠、些儿雪压。任选一枝,折归相伴,绣屏花鸭。
  • 寿王修斋枢密采若行
    楚楚青琅玕,亭亭上碧落。层层凛秋棱,不与春芳约。动摇清风生,尘浊空万壑。常时一味静,水月环采若。
  • 天台陈石居出乃祖梅隐先生遗稿其序中所载与
    临文增太息,复见此人不。义重千金诺,身轻万里游。好诗今寡和,壮志古难酬。一盏梅花露,年年荐陇头。
  • 政黄牛赞
    屈膝跨牛腰,山遥水更遥。有诗吟未就,白鹭下溪桥。
  • 腊月见桃花
    脂脸轻匀作艳妆,未应洁白似梅香。夭红不见凌霜操,漫向春前取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