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樵夫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翻译和注释

译文
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了钱足够一天的开销,便心满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注释
① 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
②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
③谋:筹划。

樵夫问答

问:《樵夫》的作者是谁?
答:樵夫的作者是萧德藻
问:樵夫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樵夫是宋代的作品
问: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出自 宋代萧德藻的《樵夫》
问: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的下一句是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问:出自萧德藻的名句有哪些?
答:萧德藻名句大全

樵夫赏析

  这首绝句写山中樵夫的生活,说他每天砍上一担柴,卖后便够了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磨快了斧头,准备第二天再去砍柴。诗在表现艺术上有两点值得赞赏:一是诗写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没有明说,通过“古渡”、“涧底”二词,含隐不露地告诉大家;二是诗写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暗逗,说明樵夫天天如此,带有典型性。这样细微的构思,是宋人绝句的长处,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诗人写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写的呢?这点可以根据对诗的不同的理解来推敲解释。如果着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则可如此解说:诗人认为樵夫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卖了钱只够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又忙着磨快斧头,为明天的生活考虑。再进一步扩大思维,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风下雪,他的“明日谋”岂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饿了。因此,诗人表现的是对樵夫辛勤劳累仍不能保证温饱寄予同情,“颇优游”三字是有意调侃,发泄心中的不平。如果着眼于“盘缠一日颇优游”一句来推论,结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西游记》第九回开场时,有一大段渔樵问答,对各自的逍遥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说明问题。萧德藻正是从此出发,说樵夫隐居深山,远离人间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着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也是历来文人始终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诗人写深山樵夫,正是对他毫无争竞、自得其乐的生活作出歌颂。“诗无达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只要不离题太远,或带着偏见去钻牛角尖。

0
纠错
猜你喜欢
  • 苔梅
    一夜蟠龙裂翠鳞,土花深护玉精神。苍寒满树黄昏月,碧老孤根太古春。姑射香薰荷制好,逋仙青入草衣新。料应不为天风冷,自恐冰肌受点尘。铁骨槎牙花四五,虬皮封裹晕烂斑。极知不似君芳洁,也要相依度岁寒。
  •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
    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所亲一何笃。步址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便复为别辞。游车归西邻。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宠珍。
  • 皇雅十首《大卤》二章
    晋郊既平,九区以宁。陈功太庙,告假威灵。在昔武王,于商观兵。维我艺祖,亦勤于征。匪贷晋罪,俟厥贯盈。圣作圣继,巍巍相承。
  • 榆林郡歌
    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 水调歌头(寿湖南胡太初)
    沆瀣金茎露,清洁玉壶冰。分明昨夜,光见南极老人星。山甫秀锺崧岳,传说上符箕尾,造物为时生。一代词科伯,飞上到蓬瀛。紫薇天,丹禁地,掌丝纶。盘洲益国,个样人物只三人。辞却翰林风月,故就湖湘霖雨,天下共为春,试看玉堂□,太半秉洪钧。
  • 赋得白云起封中(一作陈希烈诗)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皇封。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
  • 九日答张谋父见招
    昨夜新霜满菊丛,起来何面对西风。白衣送酒无消息,赖有西邻张长公。
  • 杂咏五言五首
    亲朋存者少,岁月去如驰。不记桃三窍,犹疑黍一炊。
  • 点绛唇
    恰破黄昏,一湾新月稍稍共。玉溪流汞。时有香浮动。别后清风,馥郁添多种。如相送。未忘珍重。已入幽人梦。
  • 异同
    吾闻圣贤心,不限亲与疏。义殊目前乖,道同异代俱。尧舜及周孔,千载趋一途。盗跖诮孔氏,弟子将党欤。跖自驱其众,日念杀不辜。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塞川岂量力,同趣即尔徒。尔既不自过,反以此为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