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翻译和注释
译文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苏溪亭问答
问:《苏溪亭》的作者是谁?
答:苏溪亭的作者是戴叔伦
问:苏溪亭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苏溪亭是唐代的作品
问:苏溪亭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出自 唐代戴叔伦的《苏溪亭》
问: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的下一句是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问:出自戴叔伦的名句有哪些?
答:戴叔伦名句大全
苏溪亭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 东林寺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渡口惊新雨,夜来生白苹。晴沙鸣乳雁,芳草醉游人。向晚前山路,谁家赛水神。
- 法曲(第四攧)南薰龟殿阁,龟卷龟户新翠。池沼十顷净,俯桥影横霓。龟鱼自乐,潺潺螭口,流水照碧,芰荷绿满长堤。柳烟水色,一派涟漪。松竹阴中,细风缓引凉吹。龟韵响,玉德凤轸,声传瑶徽。疏襟曳履。或行或凭几。待饮彻、玉鼎云英,怎更有炎曦。
- 河传·秋雨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 和刘后村杂兴当日曾弹贡禹冠,悬知出处独今难。宁将退翮翔千仞,谁肯模棱持两端。风雨笔头犹老健,江湖吟鬓未凋残。十篇话破平生事,留与时人作样看。
- 春日游曲江日暖鸳鸯拍浪春,蒹葭浦际聚青蘋。若论来往乡心切,须是烟波岛上人。
- 皇帝在建邸请升堂偈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作法中王,於法得自在。
- 堂堂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十年粉蠹生画梁,饥虫不食摧碎黄。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华清源中矾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
- 答赵玉妆人间无处不风波,潮打西兴雨一蓑。难与命争俱老矣,经寻诗去奈吾何。园成次第自花草,山是知闻空薜萝。赖有月明千里共,烟寒数笔落行窝。
- 寿章漕苍苍闽山高,悠悠闽水清。厥初萃瑰琦,而世生豪英。恭惟皇庆历,当天开文明。风云千载会,罗列皆名卿。当时郇国公,致身为阿衡。勋德著庙社,云仍烂瑶琼。迨兹中兴来,接武扶炎精。先烈益以震,煌煌照天京。蓝田得佳种,历世勤锄耕。荏苒岁月久,斗杓符南撑。得此希代宝,异奏如{音巠}韺。堂堂粹德容,度量何恢宏。俾之典风宪,官邪当震惊。俾之职献纳,国论当丕平。俾之领枢柄,边疆当不兵。俾之坐庙堂,帝业当盈成。翻怀千里绶,尺泽扬修名。皇慈有远听,褒章畀一旌。驱车振末俗,雅意先文盟。贱子偶在泮,锡朋赋莪菁。佳节庆亲逢,黄流酌金觥。愿公接皋夔,愿公齐乔彭。百年起世德,一旦收家声。从容趋玉陛,怀哉一儒生。
- 东风第一枝(壬戌闰腊望,雨中立癸亥春,与高宾王各赋)草脚愁苏,花心梦醒,鞭香拂散牛土。旧歌空忆珠帘,彩笔倦题绣户。黏鸡贴燕,想立断、东风来处。暗惹起、一掬相思,乱若翠盘红缕。今夜觅、梦池秀句。明日动、探花芳绪。寄声沽酒人家,预约俊,游伴侣。怜它梅柳,乍忍俊、天街酥雨。待过了一月灯期,日日醉扶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