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和注释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
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君: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蝉问答
问:《蝉》的作者是谁?
答:蝉的作者是李商隐
问:蝉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蝉是唐代的作品
问:蝉是什么体裁?
答:五律
问: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自 唐代李商隐的《蝉》
问: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的下一句是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问:出自李商隐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商隐名句大全
蝉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周振甫)
- 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道流迹异人共惊,寄向画中观道情。如何万象自心出,而心澹然无所营。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石文乱点急管催,云态徐挥慢歌发。乐纵酒酣狂更好,攒峰若雨纵横扫。尺波澶漫意无涯,片岭崚嶒势将倒。盻睐方知造境难,象忘神遇非笔端。昨日幽奇湖上见,今朝舒卷手中看。兴馀轻拂远天色,曾向峰东海边识。秋空暮景飒飒容,翻疑是真画不得。颜公素高山水意,常恨三山不可至。赏君狂画忘远游,不出轩墀坐苍翠。
- 寄题滁州醉翁亭琅琊谷口泉,分流漾山翠。使君爱泉清,每来泉上醉。醉缨濯潺湲,醉吟异憔悴。日暮使君归,野老纷纷至。但留山鸟啼,与伴松间吹。借问结庐何,使君游息地。借问醉者何,使君闲适意。借问镌者何,使君自为记。使君能若此,吾诗不言刺。
- 次韵希登送行之什频年颇觉困邅屯,勇意归寻寂寞滨。去日屡移虽怕别,积霖成潦政迷津。浮生聚散不终免,一语丁宁惟爱身。来岁入关须早计,要期过我待王春。
- 郴江百咏并序兜率岩泉如铅汞流丹灶,石似珊瑚出海涛。不会当时融结意,区区虽巧亦何劳。
-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标签:重阳节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 蓬莱客 劝宋公辅儒家急。儒家不悟行尸客。行尸客。钻研活路,无遮无隔。令人泛海夸强测。岂思风浪扁舟溺。扁舟溺。此般宁忍,劝君休息。
- 陌上二首恨鹃啼桑颠,丑妇泪如洗。手中捻银丝,阶头博红米。
- 自仙潭治归舟呈王鸥盟绝嶂云烟乍有无,苍崖茅屋近何如。西风拍手唤征雁,恐有平安锦字书。
- 哭子正直讲頍弁王门客,横经胄席师。频扬四巡颂,屡析六身疑。寂寞终嘲白,侏儒讵信饥。一朝嗟溘尽,福善亦予欺。
- 临溪楼标签:写景花溪老子昔喜花,红云紫霞香满家。竹溪逸士昔爱竹,翠霭苍烟阴绕屋。羌兹伟人临溪楼,唐相之裔来溪头。奄有花竹著楼所,日与溪山作宾主。手抉银汉地上流,仰送飞鸿俯盟鸥。沧浪濯缨尘化雪,清泉烹茶团碎月。曾似元龙意气豪,湖海偃卧百尺高。又似仲宣销忧赋,客居江左非吾土。不如祝翁画栏前,梯身此楼近青天。湔心此溪赴沧海,楼名溪声可千载。
- 陋乡岂无奇,乏此追陪故——— 刘子翚竹源之集奇仲不赴萧屯以诗嘲之再用原韵
- 黄绶官徒尔,青云志在哉——— 祖无择送人作尉临潼
- 人为天地客,处世若浮休——— 司马光又代孙检讨作二首
- 古寺徘徊久东望,青春云日冷萧萧——— 司马光与乐道约会超化寺比至乐道以疾先归途中有诗
- 映鞭柳色微遮水,迎步花枝欲碍山。——— 赵嘏和令狐补阙春日独游西街
- 不能随俗办生涯,划草栽兰当理家——— 韩爱山栽兰
- 暖气随明主,恩波浃近臣。——— 徐安贞从驾温泉宫
- 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馀——— 刘禹锡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潮州自代因寄七言
- 旧日醉吟浑不管,如今节物总关心。——— 辛弃疾郡斋怀隐庵
- 夜冲江浦始停舟,天际萧骚急雨收——— 王珪夏夜宿江亭有怀
- 9V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