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太山上作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翻译和注释
译文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
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清平乐 太山上作问答
问:《清平乐 太山上作》的作者是谁?
答:清平乐 太山上作的作者是元好问
问:清平乐 太山上作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清平乐 太山上作是金代的作品
问:清平乐 太山上作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江山残照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江山残照 出自 金代元好问的《清平乐 太山上作》
问:江山残照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江山残照 的下一句是 落落舒清眺。
问:出自元好问的名句有哪些?
答:元好问名句大全
清平乐 太山上作赏析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
- 赴试途中有感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 送曹秀才甲第衣冠后,东迁岁月侵。情亲期一诺,急病阙千金。孰并还家乐,毋忘在莒心。时能记衰疾,声迹到云林。
- 至后睡觉匆匆又过一阳生,睡恰浓时梦忽惊。帘幕深沉入四寂,阶除点滴两三更。灯摇芒角开成晕,风吸窗棂过后声。不是寒鸡寒似我,如何不肯唤天明。
- 丁端叔送牡丹以诗来用韵酬之客来谈政已班班,况复书縢一再颁。亦欲颉颃相上下,不容分寸得跻攀。花犹河洛承平□,诗在黄陈辈行间。簿领役人尘扑面,沃如云雾下茅菅。
- 燕归梁·织锦裁篇写意标签:思念织锦裁编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 宫词一百首外庭公事近金稀,琅钮金跗试墨池。清景殿前春昼永,百篇书事写新诗。
- 宫中题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 教学退作二首话言超出求名外,心力分从负米余。幼学得师终有获,立根本处赖深锄。
- 田间辞三首数稻兮登场,牵牛兮入屋。噭咷兮田家,欢迎兮稚子。三年力耕兮今逢年,庾则实兮庖有鲜。草藉兮陶盘,豳吹兮土鼓。握牛兮谁歌,和之兮余舞。乐复乐兮岁晏,冰雪集兮堂下。时亹亹兮不再,荪何为兮田野。
- 次韵易高士新诗叹干戈,流移痛眼边。公若据要路,不惜金躯捐。同舟曾有约,偿行亦忧煎。政恐无此吟,掩卷空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