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翻译和注释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译文二

不明白牵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总要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给地上的人们看。

你们年年让人间乞得巧去,岂不知道人间的巧多得很哩!

注释
(1)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朗织女在天河相会。
(2)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3)不道:岂不知道。

七夕问答

问:《七夕》的作者是谁?
答:七夕的作者是杨朴
问:七夕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七夕是宋代的作品
问:七夕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出自 宋代杨朴的《七夕》
问: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的下一句是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问:出自杨朴的名句有哪些?
答:杨朴名句大全

七夕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0
纠错
猜你喜欢
  • 上广东运副马少卿寿十口号
    台星久出照寰瀛,懒入端门傍御屏。上扣北辰乞闲散,南归长作老人星。
  • 挽忠烈刘侯
    樵水孤军血战时,英雄失援最堪悲。那知惯把鲸鲵戮,到底翻为鸟鼠欺。堆垒誓当阴灭贼,崤陵休恨不全师。生封死庙男儿事,今有祠前堕泪碑。
  •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 归雁
    标签:写鸟思乡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 陪赵守登楼赏红梅
    大洁时争嫉,独醒人更疑。漫随春色媚,不改岁寒姿。霞带寿阳脸,酒融姑射肌。凭谁慰孤寂,新有倚楼诗。
  • 绝句
    女矮儿痴十口余,进时无业退无庐。一窗风雪韩城夜,火冷灯青照旧书。
  • 夜兴
    倚天长剑为谁收,欲献君王镇九州。世事漫随红日下,壮心空逐碧江流。雁横西寒偏愁客,菊绽东篱始当秋。抖擞向来尘土梦,便提蓑笠上渔舟。
  •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 忆钱塘江
    标签:写景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 偈颂一百六十首
    真生无可生,真灭无可灭。寂灭忽现前,虾蟆吞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