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即事
閒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翻译和注释
译文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注释
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暮春即事问答
问:《暮春即事》的作者是谁?
答:暮春即事的作者是叶采
问:暮春即事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暮春即事是宋代的作品
问:暮春即事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出自 宋代叶采的《暮春即事》
问: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的下一句是 閒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问:出自叶采的名句有哪些?
答:叶采名句大全
暮春即事赏析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 南丰道中此亦勤农者,畲田半入云。龙蛇因尔杂,玉石故难分。天地其如数,江山未返魂。茅茨倦行李,何自戒重门。
- 社雨时节从来好雨知,今朝社日顿霏微。落花只得春风舞,湿却残香不得飞。
- 新安四咏我爱新安好,新安度岁华。风烟迷郡阁,浦溆带人家。南亩元多黍,丘中亦种麻。更逢飘皂盖,疆场视新瓜。
- 句万里岐路多,一身天地窄。(见张为《主客图》)
- 雨中明庆赏牡丹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 李遥买杖标签:初中文言文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 追怀甲戌清明宇文信仲知郡大卿同尤张二倅过甲戌清明鬓未翁,邦君过我小园中。牡丹初喜开千朵,劫火何知村一空。展转干戈春梦断,凄凉风雨客途穷。九原可作尘垂涕,今日前时事不同。
- 即事身向人间阅事多,杜门聊得养天和。盛衰莫问萧京兆,壮老空悲马伏波。日暮城楼传戍角,风生岭路下樵歌。君知此段神通否?竖拂能降百万魔。
- 春帖子词二十首一皇后合五首三辰明润琁玑运,四气均调玉烛光。共喜新年献椒酒,惟将万寿祝君不。
- 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