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苜蓿峰寄家人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1*1人。
翻译和注释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题苜蓿峰寄家人问答
问:《题苜蓿峰寄家人》的作者是谁?
答:题苜蓿峰寄家人的作者是岑参
问:题苜蓿峰寄家人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题苜蓿峰寄家人是唐代的作品
问: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出自 唐代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
问: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的下一句是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1*1人。
问:出自岑参的名句有哪些?
答:岑参名句大全
题苜蓿峰寄家人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 颂古三十一首有是父兮有是子,同条生也同条死。三世如来烈焰堆,互换说法元如此。莫颠言,休倒语,截断葛膝须荐取。
- 祈招诗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五度。式如玉。式如玉。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彭蠡归舟外物羁絷人,无退亦无遂。愧彼自由身,朝发夕予至。
- 玉楼春芳年正是香英嫩,天与娇波长入鬓。蕊珠宫里旧承恩,夜拂银屏朝把镜。云情去住终难信,花意有无休更问。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
- 撷菜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 江馆对雨鸟声愁雨似秋天,病客思家一向眠。草馆门临广州路,夜闻蛮语小江边。
- 某偶为木犀有赋遂别驾诸丈光和盈轴因惟晋以澹云明露立苍苍,不识从来声利场。晋士羽浮轻兴喻,唐人承误转周章。高谈天上兔蟾影,卑拟人閒龙麝香。犀桂自殊苦相累,都将荣进溷真芳。
-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我始来相居,谈公口澜翻。平生惊人句,笔力正始间。古人不可作,因君见班班。矍然起懦庸,褰裳撼诗关。
- 分得春禽效香奁体数声应寄春消息,才转花梢浓绿隔。早知襟韵倦逢迎,莫遣临风情脉脉。
- 春归怨(越调)问春为谁来、为谁去,匆匆太速。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细履名园,闲看嘉树,蔼翠阴成簇。争知也被韶华,换却诗人鬓边绿。小花深院静,旋引清尊,自歌新曲。燕子不归来,风絮乱吹帘竹。误文姬、凝望久,心事想劳频卜。但门掩黄昏,数声啼鴂,又唤起、相思一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