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重九遇雨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望江南 重九遇雨问答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的作者是谁?
答:望江南 重九遇雨的作者是康与之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望江南 重九遇雨是宋代的作品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出自 宋代康与之的《望江南 重九遇雨》
问: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的下一句是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问:出自康与之的名句有哪些?
答:康与之名句大全
望江南 重九遇雨赏析
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上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限雨,极为平淡朴拙,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戏马台即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
龙山会,指东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注。这两个的历史掌故 ,切合题旨 ,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雅俗熔于一炉,意事合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组成了雅俗互容的有机整体。“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和伏笔,使之顺利地过渡到下片。东篱,是赏菊之地。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赏菊饮酒,是古代重节习俗 。在这里 ,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 ,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过片处“ 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沈祥龙《论词随笔 》)。 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 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 茱萸”和“菊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 ”、“龙山会”和“ 东篱”等,便是“词意断而仍续”。上片写雨大,写所见,下片写遇雨,写所见,都是写重阳遇雨 ,却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在这断续分合之间 ,表现了这首词的“吞吐之妙”。古代重阳登高时有插茱萸 ,饮菊酒的习俗 ,以避灾祸(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篛笠”、“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洒脱的孟嘉天真的陶潜,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使自己可以逃脱“落汤鸡”的厄运 。“落帽孟嘉”照应上片的“龙山会上 ”。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桓温让孙盛作风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
“休官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宋书·隐逸传》说 :陶潜当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以见志”。
对这样两个潇洒 、高洁的人,词人采用漫画的手法,涂抹出他们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最后,词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曾有人把这句词改了,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 :“与之自语人云,末句或传‘两个一身泥’,非也 。”他所以认为不是,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的词文,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的照应 。“不如归”者,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 :与其“寻篛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便淋不着矣。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谑雅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元人小令中颇多这类隽语。如卢疏斋《朱履曲》赋雪天饮酒听歌之乐,天云 :“这其间听鹤唳,再索甚趁鸥盟。不强如孟襄阳于受冷 !”结句有如奇兵突出,借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而别有意会,耐人寻味,与此词结尾可谓异曲同工。
- 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文明舞帝业光扬,皇图翕赫。圣德孔彰,神功不测。信及豚鱼,恩沾动植。懿范鸿名,传之万亿。
- 沁园春雨接梅霖,风怯槐暑,麦天已秋。正榴燃红炬,枝头色艳,荷翻绿盖,池面香浮。心景俱清,身名何有,且向忙中早转头。尘劳事,枉朝思夕计,细虑深谋。悠悠。不复徼求。但安分、随缘休便休。纵官居极品,徒为美玩,家称钜富,未免闲愁。遇酒开颜,逢欢乐意,有似木人骑土牛。从他笑,看一朝解悟,八极遨游。
- 觉城居士请赞师顶相全无寸长,但据驴性。不行深深海底,不立高高峰顶。问佛法,今日困。瞎衲僧眼,识毗耶病。素与觉城无冤,何事图形画影。
- 王昭君猗兰恩宠歇,昭阳幸御稀。朝辞汉阙去,夕见胡尘飞。寄信秦楼下,因书秋雁归。
- 出游吴地清明未减寒,梨花初动杏花残。平沙漫漫人争度,微雨萧萧客跨鞍。野寺吹螺作春会,山邮籴米具朝餐。已开九帙吾何觊,时说金丹强自宽。
-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祸乱天心厌,流离客思伤。有家抛上国,无罪谪遐方。负笈将辞越,扬帆欲泛湘。避时难驻足,感事易回肠。雅道何销德,妖星忽耀芒。中原初纵燎,下国竟探汤。盗据三秦地,兵缠八水乡。战尘轻犯阙,羽旆远巡梁。自此修文代,俄成讲武场。熊罴驱涿鹿,犀象走昆阳。御马迷新栈,宫娥改旧妆。五丁功再睹,八难事难忘。凤引金根疾,兵环玉弩强。建牙虽可恃,摩垒讵能防?霍庙神遐远,圯桥路杳茫。出师威似虎,御敌狠如羊。眉画犹思赤,巾裁未厌黄。晨趋鸣铁骑,夜舞挹琼觞。僭侈彤襜乱,喧呼绣鬓攘。但闻争曳组,讵见学垂缰。鹊印提新篆,龙泉夺晓霜。军威徒逗挠,我武自维扬。负扆劳天眷,凝旒念国章。绣旗张画兽,宝马跃红鸯。但欲除妖气,宁思蔽耿光。晓烟生帝里,夜火入春坊。鸟怪巢宫树,狐骄上苑墙。设危终在德,视履岂无祥。气激雷霆怒,神驱岳渎忙。功高分虎节,位下耻龙骧。遍命登坛将,巡封异姓王。志求扶坠典,力未振颓纲。汉路闲雕鹗,云衢驻骕骦。宝装军器丽,麝裛战袍香。日睹兵书捷,时闻虏骑亡。人心惊獬豸,雀意伺螳螂。上略咸推妙,前锋讵可当。纡金光照耀,执玉意藏昂。覆餗非无谓,奢华事每详。四民皆组绶,九土堕耕桑。飞骑黄金勒,香车翠钿装。八珍罗膳府,五采斗筐床。宴集喧华第,歌钟簇画梁。永期传子姓,宁误犯天狼。未睹君除侧,徒思玉在傍。窜身奚可保,易地喜相将。国运方夷险,天心讵测量。九流虽暂蔽,三柄岂相妨。小孽乖躔次,中兴系昊苍。法尧功已普,罪己德非凉。帝念惟思理,臣心岂自遑。诏催青琐客,时待紫微郎。定难输宸算,胜灾减御粱。皇恩思荡荡,睿泽转洋洋。偃卧虽非晚,艰难亦备尝。舜庭招谏鼓,汉殿上书囊。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窜逐同天宝,遭罹异建康。道孤悲海澨,家远隔天潢。卒岁贫无褐,经秋病泛漳。似鱼甘去乙,比蟹未成筐。守道惭无补,趋时愧不臧。殷牛常在耳,晋竖欲潜肓。忸恨山思板,怀归海欲航。角吹魂悄悄,笛引泪浪浪。乱觉乾坤窄,贫知日月长。势将随鹤列,忽喜遇鸳行。已报新回驾,仍闻近纳隍。文风销剑楯,礼物换旂裳。紫闼重开序,青衿再设庠。黑头期命爵,赪尾尚忧鲂。吴坂嘶骐骥,岐山集凤凰。词源波浩浩,谏署玉锵锵。饲雀曾传庆,烹蛇讵有殃。弢弓挥劲镞,匣剑淬神铓。谔谔宁惭直,堂堂不谢张。晓风趋建礼,夜月直文昌。去国时虽久,安邦志不常。良金炉自跃,美玉椟难藏。北望心如旆,西归律变商。迹随江燕去,心逐塞鸿翔。晚翠笼桑坞,斜晖挂竹堂。路愁千里月,田爱万斯箱。伴钓歌前浦,随樵上远冈。鹭眠依晚屿,鸟浴上枯杨。惊梦缘欹枕,多吟为倚廊。访僧红叶寺,题句白云房。帆外青枫老,尊前紫菊芳。夜灯银耿耿,晓露玉瀼瀼。异国惭倾盖,归涂俟并粮。身虽留震泽,心已过雷塘。执友知谁在,家山各已荒。海边登桂楫,烟外泛云樯。巢树禽思越,嘶风马恋羌。寒声愁听杵,空馆厌闻螀。望阙飞华盖,趋朝振玉珰。米惭无薏苡,面喜有恍榔。话别心重结,伤时泪一滂。伫归蓬岛后,纶诏润青缃。
- 樊江晚泊碧云吞日天欲暮,城西捩柁城东路;蓴羹菰饭香满船,正是江头落帆处。荻洲渔火远更明,烟水苍茫闻雁声。不是绿尊能破闷,白头客路若为情!
- 博浪沙标签:古诗三百首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 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双燕来时还念远。珠帘绣户杨花满。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