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金陵怀古问答
问:《金陵怀古》的作者是谁?
答:金陵怀古的作者是王珪
问:金陵怀古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金陵怀古是唐代的作品
问:金陵怀古是什么体裁?
答:七律
问: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出自 唐代王珪的《金陵怀古》
问: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的下一句是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问:出自王珪的名句有哪些?
答:王珪名句大全
金陵怀古赏析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偈颂一百零一首独標万象,物外宣扬。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 幽居岁暮燃薪代秉烛,煮茗当传杯。但恨朋侪少,那知日月催。衣裘任穿穴,芋栗且燔煨。不为残年迫,吾心久矣灰。
- 苦雨过玄妙池观莲门外惟攻蠹,几间如绝机。飚车何处去,汗马是谁归。此日炎炎极,吾身往往非。有时同白羽,无语立红衣。
- 中秋不见月二首明月自不老,古今同一时。寻常赏心薄,万里清光施。兹夕反云翳,庭乌亦长悲。人生得意处,每每乖所期。神仙不可学,富贵不可规。此心恐未了,付与秋风吹。
- 次韵审知十七夜风月当佳可易捐,共须重立虎溪边。天于变化自奇手,人欲追摹真强怜。牢落朱弦千载下,凄凉青鬓十年前。放歌莫作商声发,惊起沙头鸥鹭眠。
- 偈颂一百零二首如是如是,脑门著地。不是不是,叉手长跪。是与不是,转无巴鼻。北人运至南方,货易获其厚利。
- 东阳观酴醾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 冬至时光流转寻常事,世故惊心感慨多。一岁休祥在云气,今朝云气果如何。
- 春燕鹊结巢随太岁移,蜂分房占吉时飞。好将说与青台史,社日只凭燕子归。
- 竹枝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