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翻译和注释

译文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注释
将旦:天色将晓。《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 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二,引《天问》体入词。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可怜:可爱。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
光影:指月亮。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héng横)娥:即月里嫦娥。据神话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乘风奔月,从此永居月宫。
问无由:无从查询。恍惚:谓此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
玉殿琼楼:神话传说谓月中自有“琼楼玉宇烂然”(《拾遗记》),故俗称“月宫”。
故堪:固然能够。
无恙(yàng样):完好无损。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问答

问:《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作者是谁?
答: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作者是辛弃疾
问: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宋代的作品
问: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出自 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问: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的下一句是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问:出自辛弃疾的名句有哪些?
答:辛弃疾名句大全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

  本词创作时间无从确考,是一首题材和体裁都新颖别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送秋词。

  从体裁上看,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曾作《天问》,通篇设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在这首《木兰花慢》词中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摹仿屈原的《天问》体,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宋词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向月亮发问的诗词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通篇发问,一问到底的仅有辛弃疾此作。同时,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从内容上看,“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前人写月,多思乡、怀人、吊古之情,此词抛开这一切,将有关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融汇交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作者别开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悠悠月儿将运行到何处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月落时,那里的月亮是否刚刚从东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索,并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其中有许多暗合现代科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早于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弃疾,对天体宇宙,对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发出这样的问题,显示出聪明智慧和朦胧的科学探索精神。作者在发问中,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间,忽而月宫。创造出丰富绚烂、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使人在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时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不失为一篇咏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阕分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定格,“换头”不变,上下一气浑融,打破词要温婉的传统,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诗和散文句法,融入词中,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上阕就月的去、来、系、留展开想象思考。下阕就月经海底,生出疑问和忧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忧国之思从忧月之中透出。辛弃疾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强烈地透露出辛弃疾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全词即景发问,中间穿插神话传说.最后以景收束,放的开,收得拢,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综观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同崔纠访陈道士
    寻幽过桥去,松径入琳宫。竹摆风檐绿,榴残雨院红。黏碑多古籀,插架独参同。道士掀髯笑,诗联石鼎工。
  • 赠隐士
    御风烟眇多无伴,入鸟差池不乱羣。
  • 中兴更化诗
    东南铜天一隅,铜谁起铜驼思铜。雁荡铜山之臞,匕饭悲黍离。矫首中兴期,儒负昌四维。阴霾苦凝沍,光景几逶迟。鸱鸮腾恶音,蛇虺纷剥脂。忠愤发夜气,历历排奸辞。黎明叫阊阖,骨鲠苍旻知。阳嘘一脉春,万宇同掀眉。睿智觉今是,庙断消前非。畴昔两拨贤,烛照朋邪欺。化弦易新调,活著扶危机。孽蜮遁妖迹,鸣凤览德辉。聋聩一甦醒,皇运兴炎基。耿耿忠孝图,炳炳恢复规。有志竟成事,失机将奚为。布帛可御寒,谷粟能疗饥。盘错见利器,疾病知良医。今日坠悠邈,千古羞涂碑。
  • 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
    几日愁无雨,梦回闻雨声。恰逢端午至,不觉和诗成。惨淡疑天泪,滂沱吊屈生。邦人云此日,阴感助阴兵。
  • 清平乐
    夜来霜重。帘外寒风劲。横笛楼头才一弄。惊破绿窗幽梦。起来情绪如何。开门月色犹多。照我如常如画,更谁能似姮娥。
  • 赠郭承务芦雁
    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其裔复有郭万里,胸中丹青饱无限。为谁作此芦雁图,杰出南齐宇文焕。烟水潇潇风捲芦,沙边鸿雁暮相呼。潇潇洞庭此秋景,世间此画知有无。幻出栖雁三四只,八九叶芦横古碛。欲宿未宿嘹唳声,渔舟泊岸山烟黑。秋风吹落梧叶黄,过雁往往归衡阳。横空书字人不识,飞过有影沉沧浪。落霞浸水江村暮,数只翱翔回古渡。引领举喙啄荷花,飞越戍楼西畔去。云寒月淡西塞秋,几声凄切惹人愁。岸头飞共丹枫落,打团成阵访沙鸥。似此景物似此意,君今画之不难事。数幅鹅溪冰雪缣,须臾扫出芦雁市。世间岂无学画者,未必有与君相似。我欲致之箧笥间,满笥爽气生秋寒。恐君此画无人见,有画斗者谁敢战。挂於幽轩素壁间,一日须看千百遍。
  • 万安道中书事德三首
    玉峰云剥逗斜明,花径泥乾得晚行。细细一风寒里暖,时时数点雨中晴。
  • 明日复雨凉,再用韵
    东山朝日澹冥蒙,一片云生万叠中。宿雨未苏焦卷尽,又烦箕井唤雷公。
  • 征妇词十首
    江南丝帛贵,塞北雪霜浓。莫恨铁衣冷,全装可御冬。
  • 中和节
    时节匆忙过隙驹,可堪岑寂就船居。不禁衰病慵耽酒,无益闲交懒报书。风暖暮田归海燕,雨甜春水上潮鱼。客中自是光阴速,才见新正又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