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翻译和注释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
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不知:不知道。
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襄邑道中问答

问:《襄邑道中》的作者是谁?
答:襄邑道中的作者是陈与义
问:襄邑道中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襄邑道中是宋代的作品
问: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出自 宋代陈与义的《襄邑道中》
问: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的下一句是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问:出自陈与义的名句有哪些?
答:陈与义名句大全

襄邑道中赏析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0
纠错
猜你喜欢
  • 秋衣
    晨兴换新衣,视身忽潜愕。腹皮雏百摺,髀肉宽一握。沉痾两年余,衰体半标落。且留宿尘垢,莫遣新澡濯。未澡体尚肥,既濯肌转削。无发已是僧,有骨不如鹤。明年方八十,似觉九十著。寡食幸自清,辟榖底须学。便可作飞仙,御风上云幕。如何肥瘠想,犹有秋衣作。
  • 浣溪沙(四之二)
    腊日银EB32翠管新。潘舆迎腊庆生辰。卷帘花簇锦堂春。百和宝薰笼瑞雾,一声珠唱驻行云。流霞深劝莫辞频。
  • 秋雨未已客怀不佳夜诵少陵遣兴诗至生涯能几
    逆旅故人少,今秋风雨多。禾头欲生耳,农夫空悲歌。饥肠望一饱,嗷嗷同雁鹅。临风不把酒,奈此菊花何。
  • 偈颂二首
    勘破婆子,而青眼黑。赵州老汉,瞒我不得。
  • 挽徐郎中
    郎潜不复坦衿期,留得清名举世知。老矣空还新虎节,归来只是旧鸿禧。危言宁免班行忌,已死犹闻海内推。病里仅能成大厦,当时燕雀不胜悲。
  • 蜀地多山而少平田因有云
    五谷无种处,蜀民土田窄。凝岩顽石长不休,诜诜赤子将何食。
  • 贺契师庵居
    正席云山万象回,道人青眼为谁开。呼童放竹浇花外,修整茶炉待客来。
  • 奉和七夕应令
    今宵星汉共晶光,应笑罗敷嫁侍郎。斗柄易倾离恨促,河流不尽后期长。静闻天籁疑鸣佩,醉折荷花想艳妆。谁见宣猷堂上宴,一篇清韵振金铛。
  •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
    十月纳禾,民务藏盖。不有神休,民罔攸赖。孟冬之吉,礼生不昧。神降百祥,昭著蓍蔡。
  • 郡楼对雨和周守韵二首
    暮雨昏平远,南山渐不分。濛濛连楚塞,细细湿行云。从宦成羇束,登危厌纠纷。何时疏竹里,还向旧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