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
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
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问答

问:《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的作者是谁?
答: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的作者是吴琚
问: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是宋代的作品
问: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出自 宋代吴琚的《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
问: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的下一句是 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问:出自吴琚的名句有哪些?
答:吴琚名句大全

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赏析

这是一首应制词 。如同试帖诗“赋得体”那样,“应制体”主要是应皇帝之命而作,内容基本上是为皇上,权臣歌功颂德,没有新意可言,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好评。古来应制诗词盈千累万,能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传诵的实是寥若晨星 。吴琚这首“观潮应制”可以算是个特例。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宋孝宗与太上皇(高宗)往浙江亭观潮。太上皇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孝宗起奏曰:“钱塘江湖,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皇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皇以吴琚为第一。吴氏此作,在结构和内容上虽仍有应制体的习套,但不至于庸俗。上片描写钱塘涌潮到来时的奇观,真是奇肆壮丽;下片描述弄潮和观潮的情景,亦有声有色,其中还隐寓恢复中原之志,不愧为上乘之作。
一起三句,先写环境气氛。涌潮到来之前,江面开阔平静,远望对岸隐隐的青山,如同一抹眉黛。“玉虹”,即白虹 ,天上的白气。“青山”,当指临安府对岸西兴、萧山一带的丘陵。三句写宁静的气氛,以作烘托。“忽觉”二句,写海潮初起的声势。“天风吹海立” ,语本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春霆”,春雷 。古人常以雷霆之声比喻潮声。枚乘《七发》描写广陵潮来的情景 :“横奔似雷行,⋯⋯声如雷鼓 。”吴词好在“初发”二字,写潮声自远而近,如春雷隐隐。“白马凌空,琼鳌驾水”,两句形容潮头波涛汹涌之状。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氵岂氵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琼鳌”,玉鳌。鳌是传说中海上的大龟。《列子·汤问》载,天帝使巨鳌举首承戴海上神山,后世因用“鳌戴”、“鳌忭”为感恩戴德、欢呼雀跃之词。本词谓潮水如白马琼鳌,“日夜朝天阕”,当有歌颂天恩圣德之意。虽然如此,亦写出钱塘江潮雄阔的气象,不失为名句。周密《武林旧事》有一段观潮的描写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可作此词注解。“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上片收句,笔势一转,不再描写江潮 ,用意更深一层,可见章法之妙。“飞龙”,“舞凤”,喻钱塘山势 。杭州形胜,左江右湖,四山环拱,素有东南第一州之誉。天龙山、凤凰山盘踞东南,凤凰山在五代吴越时为国治,南宋时是皇帝的大内禁苑所在,皇城北起凤山门,西迄万松岭,郁郁葱葱,气象万千 。“飞龙”二语,承上启下,引出后段感想,笔法气势,连成一贯。
“此景”三句,大笔概括。“此景”,既是江潮之景,也是整个钱塘形胜。把太上皇和孝宗的对话用入词中,有如己出。“应制”如此,可算是得体了。“好是吴儿飞彩帜 ,蹴起一江秋雪”,由单纯写景转入描写人物活动 。《武林旧事》卷三:“观潮”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唐宋时钱塘观潮,每有善泅少年,以彩旗系于竹竿上 ,执之舞于潮头 ,称为“弄潮”,以博取观潮者的好感。“蹴起”句,形象生动。与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蹴踏浪花舞”意同而用语更胜。以“秋雪”喻浪花,亦新警。“黄屋天临,水犀云拥,”写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里,故名。“水犀”,指水军 。《国语》载吴王夫差有“衣水犀之甲”的水军,故称。《武林旧事》对这次观潮也有详细的描述:“进早膳讫,御辇担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下,⋯⋯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宋孝宗在即位之初 ,任用主战派将领张浚,发动抗金战争,隆兴元年(1163)败于符离,即与金重订和约。尽管如此,比起一意乞和的高宗来 ,孝宗还是不忘恢复、希望有所作为的。“看击中流楫”,暗用祖逖之典。《晋书·祖逖传》载,祖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本词用此 ,也表示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末二语以景语作结,余味无穷。怒潮过后,海宴无波,飞上一轮明月。意境壮阔静美,与上文描写恰成对照。首尾呼应,写景中寓有歌颂盛世太平之意,亦可见作者的独具一格。
0
纠错
猜你喜欢
  • 绛都春(别张子仪)
    平生相遇。算未有、笑语闽山佳处。旧日文章,如今风味浑如许。眼前都是蓬莱路。但莫道、有人曾住。异时天上,种种风流,待君如故。此自君家旧物,看九万清风,为君掀举。举上青云,却忆梅花如旧否。故人衰病今无绪。只种得、梅花盈圃。待君一过山家,共斟露醑。
  • 点绛唇(春寒)
    密雨随风,昨来一夜檐声溜。奈何孱愁。官路梅花瘦。赋得多情,怕到春时候。如今一病非因酒。试问君知否。
  • 和许膝啸韵
    前年儤直玉堂庐,下直归迟母倚闾。早识千钟误三釜,斑衣换得锦衣无。
  • 白首
    白首称祠吏,清时作幸民。招呼林下客,游戏梦中身。山路乌骡稳,烟波画楫新。村村有花柳,无事即寻春。
  • 采葛妇歌
    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机杖茵蓐诸侯仪。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饥不遑食四体疲。
  • 正月二日雪
    雨送冬雷了,如篵堕晓晴。萦盈溪树色,骚杀纸窗声。着瓦消还易,因风冻不成。纷纷门外屦,犹自贺元正。
  • 本农
    奢竞苦不息,生民只有冤。谁搜元化窟,凿断丽华根。使绝侵夺苦,著为明圣恩。何烦重师古,即此是羲轩。
  • 登塔二首
    尘俗区区咫尺间,著身高处眇人寰。平生望塔今登塔,聊向风前一解颜。
  • 溪店回文
    啼莺几处垂垂柳,乳燕双飞片片花。溪浅度云山带雨,岸崩欹树草连沙。
  • 题卧屏十八花芍药
    沉水飘香透蕊尘,红灯烁烁一枝春。鼠姑倚槛虽无赖,未肯甘为近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