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秋天的声音从叶下边生起,溪水流动的声响与黄昏一样充满寒意。我缓缓地端动着酒杯,频频催唤歌女。她沐浴后将乌黑的头发盘绕打成结,穿着的长裙拖地,一股水沉香的气息,布满了她的身体。
她歌唱得短可我旧日情却深,此次重逢令我吃惊,她竟白了双鬓。恨那绿树长大会有树荫,叹息所爱之人如今已作他妇,且有子女。谈起以前的欢爱情事,假装出听不懂的模样,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
注释
苕溪:在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牧之:指杜牧。《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诗人杜牧曾游湖州,路遇一绝色女子,以重币聘之,并与之曰:“十年不来,从他适。”十四年后杜牧始归,则该女子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赋诗一首:“自去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末转清商:叶上吹起了秋风。清商,秋风。(晋)潘岳《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绾:将头发盘绕打成结。
乌云:形容女子乌黑的头发。
重来惊鬓霜:再次遇见旧情人,才惊讶地发现都有了白发。
怅绿阴、青子成双:指所爱女子已有归宿,且有子女。
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指女子听自己说起从前的情事,故意不理睬,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佯,假装。飏,飞扬。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问答
问:《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的作者是谁?
答: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的作者是尹焕
问: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宋代的作品
问: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 出自 宋代尹焕的《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问: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 的下一句是 缓传杯、催唤红妆。
问:出自尹焕的名句有哪些?
答:尹焕名句大全
- 纪事二十四首昨夜闺中远寄诗,殷勤劝进问佳期。绿章为报通明使,那有闲情似旧时。
- 上太师公相生辰诗十首谈笑能令国势强,一时忠闰凛秋霜。挽回騩驭远长乐,直把鸿动纪太常。间寐东朝宫殿晓,来庭北使塞垣长。辅成孝弟光环宇,竹帛仍傅万世芳。
- 舟中喜遇从叔简别后寄上时从叔初擢第归江南郊不从行一意两片云,暂合还却分。南云乘庆归,北云与谁群。寄声千里风,相唤闻不闻。
- 倦游书事只影千山复万山,两年愁著鬓毛班。壮心未答吴钩赠,素节聊全赵璧还。剑栈风烟通紫塞,峡天云支带乌蛮。逢人若问浑慵答,闭目搘颐一梦间。
- 雨中花慢宴阙花倚栏郊外花,乍别芳姿,醉登长陌。渐觉联绵离绪,淡薄秋色。宝马频嘶,寒蝉晚、正伤行客。念少年踪迹。风流声价,泪珠偷滴。从前与、花朋花侣,镇赏画楼瑶花。今夜里、清风明月,水村山驿。往事悠悠似梦,新愁苒苒如织。断肠望极。重逢何处,暮云凝碧。
- 经溳川馆寄使府群公溳川水竹十家馀,渔艇蓬门对岸居。大胜尘中走鞍马,与他军府判文书。
- 秋来益觉顽健时一出游意中甚适杂赋五字寓世年虽往,安心矣已平。每思丹灶冷,宜觉世缘轻。布被鸡催晓,蓬窗鹊噪晴。呼儿净洗砚,书帖寄青城。
- 雨余晚望相应乳鸠鸣,桑间返照平。明津小舫度,高陇一牛耕。林薮归心健,尘埃病骨轻。屈骚魂爽在,未许独君清。
- 至日雪后简在伯二首一雪顿能晴,江山万里明。故胜茅屋底,空听滴檐声。
- 久雨之余隔窗闻雪简书院诸丈二首雨覆云翻越月余,苦疑滕六欠工夫。倏敲窗竹清成玉,细剪檐花碎作珠。已喜新冬三白有,不愁嗣岁二红无。地炉纸帐杯行了,呼起诗翁为捻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