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扫地游 声
顿惊倦旅。
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
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
在何许。
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
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
故山院宇。
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
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
避无处。
这闲愁、夜深尤苦。
扫花游/扫地游 声问答
问:《扫花游/扫地游 声》的作者是谁?
答:扫花游/扫地游 声的作者是王沂孙
问:扫花游/扫地游 声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扫花游/扫地游 声是宋代的作品
问:扫花游/扫地游 声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商飚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商飚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出自 宋代王沂孙的《扫花游/扫地游 声》
问:商飚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商飚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 的下一句是 顿惊倦旅。
问:出自王沂孙的名句有哪些?
答:王沂孙名句大全
扫花游/扫地游 声赏析
下面由心情又转写秋声 。“断续无凭”这里则写有意追寻秋声。“试立荒庭听取。”一句以“听取”的方式追寻时断时续终于悄然无息的秋声,通过客舍到荒庭的转换,为从听觉转至视觉作了巧妙而又自然的过渡。以下秋声已住,无处追寻,仿佛秋声留下的足迹。“无凭”是感觉,“但有”是视觉,树叶落后更觉峥嵘。在秋声中徒增冷寂和凋零。此段写法独到,即见无处寻声,却有迹可见的水尽云生,在凝重质实中见出清刚流转。
上片秋声是所闻、所感、所见。“ 迢递归梦阻”是上片“顿惊倦旅”的进一步铺陈 。“归梦”为秋声所断,在“倦旅”中 ,思乡之情段段。“归梦阻”之“阻”,一表归梦为秋声所断 ,二表时间渺渺,空间遥遥,梦醒后也有家难归。有家不能归 ,是为不幸,归梦都难成,又何幸焉。客居的孤寂中闻秋声且见落叶飘零之形色,愈益感发他老病交加的凄楚,比之倦旅之情,悲苦过之矣。“阻”所隐含的秋声惊梦,“老耳难禁”暗示的凄楚秋声,均处处遥遥切合题旨,含蓄而曲折,想象较为丰裕自如。
既然归期遥遥,就只有异乡的秋夜遥想故乡,自我慰藉 ,词人在秋声中展开对故乡的想象 :孤雁唳鸣,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凄惶孤寂的意味。比之异乡所闻秋声,愁苦交织,令人肠断心碎。思乡或归家能解脱愁怀,岂料客居愁 ,归家更愁。“避无处 ”,这愁又是与秋声相感发的,秋声无处不在,此愁也无有已时 ,这是秋声所感发的愁怀的第三层曲折。将秋声与愁怀推至悲苦不堪的极致,笔致极为拙重含蓄 。“这闲愁,夜深尤苦”,愁而曰“闲”,是以轻淡之笔写郁结之情。绾合种种愁思一处,在夜深人静、无可诉说的背景之中,显得格外“尤苦”。
这首词有很新颖之处,无论在咏物赋情,还是在布局构思上 。在词中表达了一种倦旅思归 、欲归不能、老病缠身的难言之痛、亡国之恨和身世之悲。
- 蚕妇叹吴侬三月春尽,蚕已三眠蚕正饥。家贫无钱买桑餧蚕不生丝。妇姑携篮自相语,谁知我侬心里苦。姑年二十无嫁衣,官中催税声如虎。无衣衣姑犹可缓,无绢纳官当破产。邻家破产已流离,颓垣废井行人悲。
- 武康防风王庙前入西乡山中旷游归看邑志偶成苕溪直西山嶙峋,莫干矗空参北辰。荒村去县未甚远,日落将尽埋红轮。覉人憩此醉徒御,僻壤曾际神禹巡。敝祠古木质拥肿,色泥痴塑防风身。遥遥石径险如栈,芒屦掣足移换频。狂贪游历不顾倦,肯因巇嶮嗟迷津。锦卷要演江海思,拍塞景物描天真。偶繙邑志宁讹舛,下笔希古今无人。
- 又代庠孙春风建邺花如锦,社日秦淮酒似油。绣阁相傅住鍼线,高堂有喜送觥筹。兔经三夜光长好,燕入新年语不休。商略重闱何许寿,八千才是一春秋。
- 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三首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令尹自无喜,羊公人不疑。天归京兆日,叶下洞庭时。湘水秋风至,凄凉吹素旗。丹旐发江皋,人悲雁亦号。湘南罢亥市,汉上改词曹。表墓双碑立,尊名一字褒。尝闻平楚狱,为报里门高。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 地僻地僻逢迎少,吾生信杳冥。清谈养生论,兀坐太玄经。性拙贫逾乐,神清梦数灵。亭亭岁寒友,相对眼终青。
- 送明甫初筮十首宁游屋溪畔,勿傍盗泉边。监竹不食笋,先贤样在前。
- 秋兴老去无心世事轻,但从景物略关情。晓看雁阵惊秋晚,夜听鹤声知月明。石鼎煮茶论水品,土墙题字记花名。出门更自有真乐,閒向通衢稳步行。
- 博州骆太保关榆秋舞折膠风,坐啸边陴忆九重。宴榭绿醅春沸蚁,连营清角暮吟龙。幕中镂管閒陈檄,塞下兜零罢汉烽。计日民谣諠魏阙,褒功仙劄武泥封。
- 咏史上项羽倚强恃力却诬天,一样人心万万年。广武十条逃得过,乌江政自不须船。
- 青溪二首人日泛青溪,青溪曲易迷。船回波上下,帘卷日东西。景物行行见,壶觞处处携。浮航消得醉,极目水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