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四首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
为惜鸳鸯鸟,轻轻动画桡。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
不是长干住,那从此路行。
注释
全唐诗:卷139_45
江南曲四首问答
问:《江南曲四首》的作者是谁?
答:江南曲四首的作者是储光羲
问:江南曲四首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江南曲四首是唐代的作品
问:江南曲四首是什么体裁?
答:乐府
问: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出自 唐代储光羲的《江南曲四首》
问: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的下一句是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问:出自储光羲的名句有哪些?
答:储光羲名句大全
江南曲四首赏析
落花如有意, 来去逐轻舟。
《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乐府旧题,创作了不少明丽、清新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
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这里的“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江面上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唤,那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的寻求伴侣的青年男女之间,表现出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许坦露自己的心事,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恰当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所以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动,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便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测不定、留有余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状态。“艺术的天才就是分寸感”,这话倒是颇有深意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如果不是从考证的观点出发去判断正误,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那虽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亦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宜于一气读下。
(赵其钧)
江南曲: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旧题,创作了不少清新平易、明丽活泼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四首》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第一首诗(绿江深见底)勾画江南水乡人民不畏风浪、勇敢豪迈的性格和气魄。
首句“绿江深见底”,描绘江水碧绿,又非常清澈,尽管水很深,却能一望见底。诗人以朴素、简洁的语言画出一条清江,足已使人想象江南水乡风光的明媚秀丽。这句诗以赞叹的口吻写出,表现了水乡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能够看见绿江的底,可见,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这句诗已为下一句描写江上风浪反衬了一笔。
次句“高浪直翻空”,表现江上风狂浪猛的情景。五个字有几个层次,无一字虚设。“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波浪,而是很高的浪头。“直”字活画出高浪陡然掀起,直冲云天之势。“翻空”,进一步渲染浪涛之猛烈,而且是无数的高浪飞涌起来,拍击天空,简直要将天空掀翻击倒。这一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风”,但从翻空的高浪中可以看到“风”的形象,感受到它的气势,并听到它咆哮的声音。“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口气轻松、平易,但份量很重。十个字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水乡人民藐视风浪、无所畏惧的勇气和魄力,他们敢于驾一叶轻舟,在大风大浪中恣意遨游。
一般来说,表现雄强的力,需要用悍峭、豪放的笔墨。但有时候,轻淡的语言和从容的语调,更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储光羲这首诗的后两句,就可以给读者以启发。
第二首诗(逐流牵荇叶)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的行动细节,表现他们爱情的欢乐、热烈和深挚。
前二句,描叙一对青年情侣合乘一叶小舟,在河上快乐地遨游。他们时而飞快地划动船桨,追逐着流水;时而把船摇到铺满荇菜的水段,高高兴兴地牵动、采摘鲜嫩的荇叶;一瞬之间,他们又沿着曲折的河岸,把小船划进芦苇深处,攀摘那青青的芦苗。“逐流水”、“牵荇叶”、“摘芦苗”,这一连串的行动,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一对热恋的情侣欢乐、幸福的情态。诗人没有静止地描写环境,而是巧妙地通过情侣的活动自然地引出水乡的风物。这荇菜飘浮、芦苇轻拂的水乡风物,又为情侣谈情说爱制造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牵荇叶”这个细节,还具有暗示青年男女欢爱的妙用。《诗经》中的《关睢》这首描写爱情的著名诗篇,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诗句,通过采荇菜表现爱情。所以,“牵荇叶”这一笔既是实写水乡风物,也有隐喻、象征的意义。
三、四句,以人物的行动揭示他们的热恋之情。沉浸在欢乐爱情中的恋人,忽然看见江面上游来一对相互追逐的鸳鸯。这对鸳鸯于是成了他们爱情的象征。他们不愿意任何人打扰自己的恋爱,自己当然也不愿意将这一对鸳鸯惊散。因此,他们怀着爱怜、欣喜的感情,轻轻地划动船桨,悄悄地离开了。这一个细节非常富于情趣,它含蓄婉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人对美好爱情的珍惜,表达了他们深沉的爱。
总起来说,储光羲的《江南曲》,语句清新平易,质朴自然,而情真意蕴,富于浓郁的民歌风味。在他的数量众多的田园诗中,这组诗是别具一格的。
第三首诗(日暮长江里)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第四首诗(隔江看树色)前两句对仗,后两句用典。长干:指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此诗以“长干行”的典故抒写纯真的爱情。
- 白酒两瓶送崔侍御雪化霜融好泼醅,满壶冰冻向春开。求从白石洞中得,携向百花岩畔来。几夕露珠寒贝齿,一泓银水冷琼杯。湖边送与崔夫子,谁见嵇山尽日颓。
- 儒家子刘宗庆发披戴愿赠二绝句俾藉之以谒乐未得黄冠换白襕,不妨持钵乞坛间。要还少室山人愿,须破多金长者悭。
- 缘识如花遇雨湿泷冻,審此言谈大道中。世上几人知举措,故然不与我心同。
- 九月十二日侍祠明堂口占明廷百辟奉君王,祀事严称肃建章。天拱星辰陪日表,风回灯烛避龙光。侍祠官拜闻鸣玉,导驾班回散宝香。宣室受釐谁入对,为时陈论莫荒唐。
- 次韵子都兄见寄五色徒夸补衮工,百年痴作蠹书虫。尘缨黧貌惭衰相,窾木号风逼岁穷。酌酒漫为蛇画足,覆蕉今悟鹿成空。江村且索梅花笑,独有幽人影伴红。
- 舟次游干元寺古树垂清阴,维舟暂登陟。闲吟尘相绝,久坐天籁息。幡影{左风右日}晴空,溪光澄暮色。挂帆寻去路,烟水杳无极。
- 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如城。跨池左右,足以建亭。斯亭何名,化洽而成。
- 南安军今日平安出岭时,瘴氛犹觉润征衣。一条路入江南去,万里人从海上归。
- 赠方处士兼以写别天与云鹤情,人间恣诗酒。龙宫奉采觅,澒洞一千首。清如南薰丝,韵若黄钟吼。喜于风骚地,忽见陶谢手。籍籍九江西,篇篇在人口。芙蓉为芳菲,未落诸花后。所知心眼大,别自开户牖。才力似风鹏,谁能算升斗。无营傲云竹,琴帙静为友。鸾凤戢羽仪,骐骥在郊薮。镜湖春水绿,越客忆归否。白衣四十秋,逍遥一何久。此身无定迹,又逐浮云走。离思书不穷,残阳落江柳。
- 再用前韵禅宗诗律造精微,眼底纷纷识者稀。举世何人谈大道,怜君与我叩玄机。休夸修炼飞金阙,勿笑沉沦陷铁围。善恶两途俱是错,堂堂日用要知归。
- 3实况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