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秋夜曲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翻译和注释
译文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杂曲歌辞秋夜曲问答
问:《杂曲歌辞秋夜曲》的作者是谁?
答:杂曲歌辞秋夜曲的作者是张仲素
问:杂曲歌辞秋夜曲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杂曲歌辞秋夜曲是唐代的作品
问:杂曲歌辞秋夜曲是什么体裁?
答:乐府
问: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出自 唐代张仲素的《杂曲歌辞秋夜曲》
问: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的下一句是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问:出自张仲素的名句有哪些?
答:张仲素名句大全
杂曲歌辞秋夜曲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 郡斋水阁闲书北岸曲榭红蕖影,圆庵绿筱阴中。门外何人会画,故来写作屏风。
- 西江月(题墨水仙)缥缈波明洛浦,依稀玉立湘皋。独将兰蕙入离骚。不识山中瑶草。月照英翘楚楚,江空醉魄陶陶。犹疑颜色尚清高。一笑出门春老。
- 借朱约山韵就贺挂冠身健尚堪松下饭,眼明正好橘中棋。青山有约当朱户,白首何心上彩闱。栗里田园供雅兴,午桥钟鼓赏清时。晚来倦客秋江上,坐看半天黄鹄飞。
-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 夜过吴江圣寿寺宿复中行方丈深夜扣禅扃,天寒月在庭。鸟栖惊后树,僧掩读残经。蔓草风吹白,枇杷雪洗青。对床听法语,心孔愈惺惺。
- 长相思·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 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雪后一冬寒意少,既雪又还晴。地面冰初结,天涯春已深。六花随雨化,三白有梅争。袖手灞桥道,怀人心事清。
- 水调歌头 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六载远相忆,一日似三秋。别后雪添蓬鬓,着述遣穷愁。几度欲寻安道,溪上片帆飞去,兴尽复回舟。明月出东海,隐约见琼楼。唤龙伯,击鼍鼓,舞阳侯。何时杯酒,重歌芦叶旧汀洲。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什袭付儿辈,好学制弓裘。
- 萧山县下遇雨二首悠悠心厌出江沙,过得丘亭转落斜。村店自知行客倦,劝尝新酒卖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