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⑴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⑵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⑶迥(jiǒng):远。
⑷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⑸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野望问答
问:《野望》的作者是谁?
答:野望的作者是杜甫
问:野望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野望是唐代的作品
问: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出自 唐代杜甫的《野望》
问: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的下一句是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问:出自杜甫的名句有哪些?
答:杜甫名句大全
野望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江雪湖波路几千,壶头归葬事堪怜。铸金叩叩终何益?理玉深深不计年。夜月一钩凉蕙帐,春风十万散榆钱。神灵甲马如相助,莫造愁人叹逝川。
- 下棋古人欲写得丧形,万事画在方罫内。黑白胜负无已时,目送孤鸿出云外。
- 子金舅出示雁湖和章走笔为谢三首龙山仙去参谋死,纵有奇文欲似谁。前辈风流只公在,不才我定愧牢之。
- 闺怨标签:哀怨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 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钱穆父王仲至蒋颖叔皆次闭不予者若能以韩干二散马易之者盖可许也复次前韵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谁云千里远,寄此一颦足。平生锦绣肠,早岁藜苋腹。从教四壁空,未遣两峰蹙。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逝将仇池石,归溯岷山渎。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故人诗相戒,妙语予所伏。一篇独异论,三占从两卜。群家画可数,天骥纷相逐。风掠原野,电尾梢涧谷。君如许相易,是亦我所欲。今朝安西守,来听阳关曲。劝我留此峰,他日来不速。
- 寄泰州曾侍郎八年门第故违离,千里河山费梦思。淮海风涛真有道,麒麟图画岂无时。今朝有客传河尹,是处逢人说项斯。三径未成心已具,世间惟有白鸥知。
-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卤簿山河暗,琵琶道路长。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 舟过大通镇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 宿邵埭闻雨因买藉芡人回呈永叔秋雨雁来急,夜舟人未眠。乱风灯不定,暝色树相连。寒屋猛添响,湿窗愁打穿。明朝持藉使,书此寄公前。
- 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枵如饥。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跳波溅沫不可响,散为白雾纷霏霏。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