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
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注释
全唐诗:卷264_10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问答
问:《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的作者是谁?
答: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的作者是顾况
问: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是唐代的作品
问:(囝,哀闽也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囝,哀闽也 出自 唐代顾况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
问:(囝,哀闽也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囝,哀闽也 的下一句是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问:出自顾况的名句有哪些?
答:顾况名句大全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赏析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般的叙述上,接着又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对奴隶一般生活境遇和痛苦心理的描绘。“郎罢别囝”以下,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
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燕瑾)
- 次韵题张氏耆逸堂游左台天岁月深,人间又见谪仙人。镜中商岭飘萧后,物外箕山自在身。安石沙徒轻冕绂,伏波老未厌风尘。轮君物外全以美,洛社耆英汉逸民。
- 丁未上元后二日得老儿稚子平安三日得三从四夜窗灯黯郁,春枕梦交加。二交随朝露,余生任岁华。倚庐晨复夕,占鹊验还差。为报儿曹道,先收待客茶。
- 张籍师门昔已称高第,乐府今尤说最工。但遣终身毋叛道,著书不必似轲雄。
- 和虞守钓台四首先生蝉蜕出尘埃,万古声名一草莱。尽道高风激贪懦,何人到此挽舟回。
- 再次韵三首俗尘我亦怜多病,道价师今重五天。投老鼎山追旧约,未妨林壑着臞仙。
- 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木落霜空眼底宽,一枝相映竹丛寒。不须更觅吴州画,镜裹云山且共看。
- 建茶呈使君学士石乳标奇品,琼英碾细文。试将梁苍雪,煎勋建溪云。清味通宵在,馀香隔坐闻。遥思摘山月,龙焙未春分。
- 舟行赋山中梅花自与松筠并,宁容草棘欺。盈盈皆正色,脉脉匪邪思。照水初开处,临风欲坠时。深幽殊可念,酹酒侑之诗。
- 题画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脚力未穷苍翠,梦魂曾听潺湲。
- 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为鬼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刺史,也须抖擞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