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醆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释
全唐诗:卷681-63
惜花问答
问:《惜花》的作者是谁?
答:惜花的作者是韩偓
问:惜花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惜花是唐代的作品
问:惜花是什么体裁?
答:七律
问: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 出自 唐代韩偓的《惜花》
问: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 的下一句是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问:出自韩偓的名句有哪些?
答:韩偓名句大全
惜花赏析
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离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感到未来的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说“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再进一步,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岂不更令人黯然伤神?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而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仅仅是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吗?当然不限于此。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陈伯海)
- 题白云庵荼策入禅扉,愁城酒解围。泥黄肥客屦,云淡护僧衣。心事溪相照,吟情雨带归。未盟泉石隐,林鹤背人飞。
- 缘识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 題磨崖碑浯溪一峰插天齐,上有李唐中興碑。肃宗勳鄴愈烜赫,次山文字真崛奇。我昔为州坐兩載,吏鞅束縛马就羈。咫尺名山不可到,抱恨常若有所遺。兹游得遂償素願,況有文字古一夔。周遭巖壑尋勝迹,摩挲石刻立多時。野僧半解知人意,滿巵笑岘酒一杯。
- 深村甘向深村固不材,犹胜摧折傍尘埃。清宵玩月唯红叶,永日关门但绿苔。幽院菊荒同寂寞,野桥僧去独裴回。隔篱农叟遥相贺,□□□□膏雨来。
- 春日春日悠悠,春风载条,春酒思柔。
- 咏狂虏狂虏保时静,干戈卒未休。乾坤犹半拆,汴泗自东流。腥日鼪鼯野,悲风鸿雁秋。诸贤江左计,长为晋人羞。
- 梅溪徙居吾乡北山下乾坤如此我,牢落百深杯。腰有难相折,头无可以抬。南村元亮往,西瀼少陵来。书了深衣带,千金末矣哉。
- 扇子诗竹影千林一族,此中孝子门家。释老曾经抱送,诗书便是生涯。
- 偈颂二百零五首不得讳,有头底。当时你带累别人,而今别人带累你。来生我家,作业相似,针线穿联细中细。迦叶阿难不相知,人人各自住三昧。里许转功勋,这边得游戏,到底还须彻根蒂。望断冥鸿没处秋,苍苍一色天连水。
- 广胜寺春岭碧嵯峨,公馀载酒过。红尘随地少,野意近山多。泉溜寒鸣玉,杨花碎剪罗。归衫未能著,斜日上松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