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翻译和注释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从军北征问答
问:《从军北征》的作者是谁?
答:从军北征的作者是李益
问:从军北征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从军北征是唐代的作品
问:从军北征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出自 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
问: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的下一句是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问:出自李益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益名句大全
从军北征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 离成都后却寄公寿子友德称萧条常闭爵罗门,点检朋侪几个存?吾道将为天下裂,此心难与俗人言。逢时尚可还三代,掩卷何由作九原。寄语龟城旧交道,新凉殊忆共清尊。
- 书怀贻京邑同好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 代菊对未有渊明先有我,何人唤我作渊明。东篱宛在南山下,谁向秋风管落英。
- 绍兴十三年发皇后册宝十三首天子当阳,群工就列。册宝既陈,钟鼓德设。上公奉事,容庄心协。克相盛礼,光昭玉牒。
- 绮寮怨(和儿韵)忽忽东风又老,冷云吹晚阴。疏帘下、茶鼎孤烟,断桥外,梅豆千林。江南庚郎憔悴,睡未醒、病酒愁怎禁。倚阑干、一扇凉风,看平地、落花如雪深。千曲囊中古琴。平泉金谷,不堪旧事重寻。当日登临。都化作、梦销沈。元龙丘坟无恙,谁唤起,共论心。哀歌怨吟。问何似、啼鸟枝上音。
- 病中喜李仲霍王子载见过春风饯余寒,山雨留暝色。杜门正卧病,俯仰空四壁。庭空鸟雀至,窗破风雨入。拥炉意无聊,胸次百忧集。肉消时抚髀,啸罢空抱膝。户外云气昏,春泥污阡陌。清晨履声喧,不见车马迹。忽传高轩过,未知当何适。仆夫走告予,有客来问疾。起迎屐齿折,颇觉心悦怿。沈疴脱去体,阳气满大宅。坐闻枚叟言,汗复淟然出。平身拙自卫,外邪屡见袭。昔尝倦宾至,束带难自力。今者乃不然,惟恐归骑铖。向来谢交游,正乏君辈客。
- 谒金门(秋兴)标签:秋天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 小圃梅柳之争梅与柳争水边半树月模糊,移取山来更姓孤。未许渊明全占断,盍留一半乞林逋。
- 秋怀十首以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我非王子猷,赋性亦爱竹。舍外地十亩,不艺凡草木。长吟杂清啸,触目皆此族。更招竹林人,枕藉糟与曲。
- 七夕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 10火柴人汤姆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