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中秋夜潮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拿攫银河决。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
声直上,蟾蜍窟。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满江红 中秋夜潮问答
问:《满江红 中秋夜潮》的作者是谁?
答:满江红 中秋夜潮的作者是史达祖
问:满江红 中秋夜潮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满江红 中秋夜潮是宋代的作品
问:满江红 中秋夜潮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出自 宋代史达祖的《满江红 中秋夜潮》
问: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的下一句是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问:出自史达祖的名句有哪些?
答:史达祖名句大全
满江红 中秋夜潮赏析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早在北宋,苏轼就写过《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首绝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南宋辛弃疾也写过《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等上乘之作。史达祖这首题为“中秋夜潮”的《满江红 》,在某种程度上看,就正是继承苏、辛“豪放”词风之作,它写出了夜潮的浩荡气势,写出了皓洁的中秋月色,更借此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读后产生如闻钱塘潮声击荡于耳的感觉。因为是写“中秋夜潮 ”,所以全词就紧扣海潮和明月来写。开头两句“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即分别交待了潮与月两个方面,意谓:水归属于“阴”,而月为“太阴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虚——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这里所用的“归”和“盈虚”两组动词,就为下文的描写江潮夜涨,蓄贮了巨大的“势能”。试想 :大江东去,这其中本就蓄积了多少的“力量 ”。现今,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过来,提起它全身的气力向钱塘江中扑涌而去,这更该何等壮观惊险!故而在分头交待过潮与月之后,接着就把它们合起来写:“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意为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 凉秋半破”时),那十分的满月与“连山喷雪 ”而来的“八月潮”(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才拼合(“斗成 ”:拼成 )成了堪称天地壮观的“双绝”奇景。它们“ 壮”在何处、“奇”在何处呢?以下两句即分写之 :“有物揩磨金镜净”是写月亮,它似经过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样,越发显得明亮澄圆;“何人拏攫银河决 ”是写江潮,它就象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缺口那样,奔腾而下。对于后者,我们不妨引一节南宋人周密描绘浙江(即钱塘江)潮的文字来与之参读,以加强感性认识。《 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里写道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则前人描写多矣,无须赘引。总之,眼观明月,耳听江潮,此时此地,怎能不引起惊叹亢奋之情?但由于观潮者的身世际遇和具体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对这天下“ 双绝”,其联想和感触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阆,他写自己观潮后的心情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惊心动魄之感;苏轼则在观潮之后,“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 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尘沙”)的哲理;而辛弃疾则说:“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 摸鱼儿 》),在他看来,那滔天而来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灵驾着素车白马而来!但是史达祖此词,却表达了另一种想象与心情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这里的一个着眼点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莹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喷涌而来,这岂不象征着伍子胥的“沉冤”已经洗雪干净!——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写时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又云:“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这实际是写他“通体透明”、“ 肝胆冰雪 ”的高洁人品。史词的“子胥见嫦娥”则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来表达伍子胥那一片纯洁无垢的心迹,也借此而为伍子胥一类忠君爱国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按嘉泰四年五月,韩侂胄在定议伐金之后上书宁宗,追封岳飞为“ 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论秦桧主和误国之罪,改谥“ 谬丑”。韩氏之所为,其主观目的姑且不论,但在客观上却无疑大长了抗战派的志气,大灭了投降派的威风,为岳飞伸张了正义。史达祖身为韩侂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词里写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与此事有关。它使我们明白:史氏虽身为“堂吏 ”,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爱憎,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之情。
下阕继续紧扣江潮与明月来写。“ 光直下,蛟龙穴”是写月,兼顾海: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 声直上,蟾蜍窟”是写潮,兼及月:潮声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宫。两个“ 直 ”字极有气势,极有力度,充分显示了中秋夜月与中秋夜潮的伟观奇景。“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则合两者写之:天是洁净的天,月光皓洁,“地”是洁净的“地”,白浪喷雪;上下之间,一派“洞然如刷 ”,即张孝祥所谓“表里俱澄澈”的晶莹世界。对此,词人的心又一次为之而激动万分、“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这前两句,正好符合了现今所谓的“ 移情”之说。——按照这种“移情论”,在创作过程中,物我双方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会出现象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类的诗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样会影响到诗人的心态、心绪,如人见松而生高风亮节之感,见梅而生超尘脱俗之思,见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词明谓“激气已能”、“ 举杯便可”,这后两个词组就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激气豪情,正是在“光直下”、“声直上”的伟奇景色下诱发和激增起来的。——当然,这也与他本身含有这种激气豪情的内在条件有关。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冲云宵,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美人 );这股激情又使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吴越两国。这两句自是“ 壮词”。一则表现了此时此地作者心胸的开阔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则——如果细加玩味的话,也不无包含有对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狯的君王,以及那当作“美人计”诱饵的西施的憎恶与谴责,因为正是他们共同谋杀了伍子胥!所以这两句虽是写自己的激气与豪情,但仍是暗扣“月 ”(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吴越之争酿出子胥作涛的故事)两方面来展开词情的,因此,并不能视为走题 。末两句则“ 总结”上文: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你辈(“儿曹 ”含有轻视之意)去听,那不使你们为之心胆惊裂才怪呢!词情至此,达到高潮,也同时戛然中止,令人如觉有激荡难遏的宏响嗡嗡回旋于耳畔。
- 问春春归必竟归何处,无限春冤都未诉。欲托流莺问所因,子规又叫不如去。
- 病中夜赋客如病鹤卧还起,灯似孤萤阖复开。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荣河温洛几时复?志士仁人空自哀。但使胡尘一朝静,此身不恨死蒿莱。
- 异手相士天地同根归一指,先生三四已为多。等闲竖起拳头处,数量如何数得他。
-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门第昔年旌阙耸,主人长日讲筵开。化行乡党浑无颂,教得儿孙尽有才。好是诸生游息处,四时花木绕书台。
- 解连环标签:写人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 露坐落月无留照,残河亦已倾。墬枝双鹊袅,黏草一萤明。暑令忘三伏,凉飕逼五更。为怜荷泻露,故起绕池行。
- 郡圃雪霁便有春意腊傍梅梢尽,春从水底归。草拳擎雪健,桃糁隔年肥。夜夜还乡梦,心心逐鴈飞。谁言五斗米,便胜北山薇。
- 次韵少稷梅花君不见江城梅花春欲动,剪冰仙人作花供。客来酒尽甘啜醨,常恨公田无秫种。雪晴梅蕊更可爱,百匝来看地犹冻。杖藜一笑答春风,岂必鸣鸾与歌凤。幽香要自己心情,冷艳不禁还目送。兴来往往得佳句,落纸挥毫字尤纵。却惊车阵有勍敌,旋结赵叟盟衡雍。孤芳未省须刻画,百卉应先厌嘲弄。我如蟋蟀鸣甘迟,君似骅骝骤难控。相如上林晚奏雅,灵均喜橘工记讽。不妨聊继广平公,东阁疏枝与君共。
- 赠道友当时辛苦学长生,准拟中原看太平。今日醉游心已足,一瓢归去隐青城。
- 山行秋尽暑犹剧,今朝凉意断。轻阴能障日,小雨不生尘。庶壑时投策,看云一岸巾。邻僧问何往,茗果愧情亲。
- 少年看花花自喜,白发看花花亦嗔。——— 袁凯马益之邀陈子山应奉秦景容县尹江上看花二公·寒食清明正好春
- 四方分阃受,千里坐谋成。——— 许景先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 俎豆初筵秩,衣冠习俗荣——— 李石眉州鹿鸣宴
- 关山坐隔月千里,湖海相忘酒一杯——— 方岳汪校正送鹦鹉
- 一朝杀气横天末,疋马西奔几不脱——— 陆游题明皇幸蜀图
- 纵早归、绿渐成阴,青娥在否。——— 方千里宴清都
- 末路人情随手别,丈夫心事有天知——— 孙应时和答吴斗南见寄解其自疑之意
- 幸与陵阳牟先生,丁亥同生共星宿——— 方回赠叶宗贵一山
- 但制荷裳扈明月,无复凄风起苹芷——— 陈造次韵梁广文重午吊古
- 水国云乡,冰魂雪魄,朝来新领春还——— 权无染凤凰台忆吹箫/凤凰台上忆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