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一翦梅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
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
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
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
心在江南。

注释

注释

①漠漠:寂静无声。
②眠三:即三眠。
③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故多桑柘并用。
④樯:船上桅杆。樯燕:旅燕。
⑤梁燕:房中梁上之燕。
⑥篝灯:把灯烛放在笼中。

一翦梅问答

问:《一翦梅》的作者是谁?
答:一翦梅的作者是佚名
问:一翦梅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一翦梅是宋代的作品
问:一翦梅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漠漠春阴酒半酣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漠漠春阴酒半酣 出自 宋代佚名的《一翦梅》
问:漠漠春阴酒半酣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漠漠春阴酒半酣 的下一句是 风透春衫。
问: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一翦梅赏析

此词写春日对江南的怀念。暮春时节,风雨交加;春蚕将老,桑柘满篮。这是作者思念中的江南春景。燕子呢喃,增人离愁,撩人相思。点灯细看书信,是从江南寄来。作者的心也飞向了江南。全词多用复叠句式,具有回环往复的特色。语虽重复,含意却并不相同。

这首词写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暮春时节,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怀着即将收获的喜悦心情采摘得桑、柘叶满篮,把蚕喂得饱饱的。这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显得生机盎然。

作者在将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后 ,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先自离怀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达了离乡怀乡的深沉愁苦,还点明了原来上片所着力描写的并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只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风景画,反衬出离人深切的思念。回忆增添了离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飞停在船樯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对家中屋梁栖燕的怀思 。既不能“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已《长命女》“三愿 ”),则唯有灯下细看那不知读了多少遍的家书,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亲人写来的,作者的心也随之飞回了江南。“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即点起灯笼。“锦书”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之旋图诗寄丈夫的典,这里说明信是妻子寄来的。“强”字入妙:盖此家书,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别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时又忍不住要翻出来看,故曰勉强看之,矛盾心情如见。歇拍两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同时呼应了上片的景物描写,使之带上了更加浓烈的感情色彩。

0
纠错
猜你喜欢
  • 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 山间逢梅
    自脱羸骖野水滨,隔桥孤倚欲迎人。经年不睹雪霜面,一夜顿回天地春。姑射仙犹疑昨梦,首阳人恐是前身。岁寒莫问何晚,毕晚竟凡花落后尘。
  • 题东都妓馆壁
    一吸鸾笙裂太清,绿衣童子步虚声。玉楼唤醒千年梦,碧桃枝上金鸡鸣。
  • 冷泉堂
    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忽开彷像来宫囿,指顾已惊成列岫。规模绝似灵隐前,面势恍疑天竺后。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岭,下有潺湲漱玉之飞泉。一堂虚敞临清沼,密荫交加森羽葆。山头草木四时春,阅尽岁寒人不老。圣心山光水色无尽时,长将挹向杯中渌。
  • 无题
    标签:怀古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有细腰多。
  • 青玉案(送无为守张文伯还朝)
    逢人借问钱塘路。我亦欲、西湖去。目送兰桡知几度。鳌峰浮玉,鲸波飞雪,正是潮来处。海棠花下春将暮。缓唱新词味佳句。见说东君曾梦许。柏台冠豸,金銮视草,便作商岩雨。
  • 寄果
    果公消息大茫然,六尺堂堂只眼前。斗极新春年八十,烟霄故国路三千。每惭鉴薄朝多语,待学情亡夜不眼。此世难期再相见,试容抒思序真筌。
  • 偈颂八十五首
    烟横大野,雁篆长空。玉露滴开八枝黄菊,金风剪下三片两片丹枫。吾家生涯,虽然冷淡,取之无禁,用之无穷。
  • 和刘珵西湖十洲柳汀
    困倚沧波绿动摇,冷烟疏雨共萧条。谁将轻薄娇春态,强拂人头向市桥。
  • 经河上公庙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