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周尚书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翻译和注释
译文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
庾信有《咏怀二十七首》,这首诗篇原列第七首。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舆县)人,周颚之孙。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魏平江陵,逃归建业。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黄河。
南向:向着南方。
重别周尚书问答
问:《重别周尚书》的作者是谁?
答:重别周尚书的作者是庾信
问:重别周尚书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重别周尚书是南北朝的作品
问: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出自 南北朝庾信的《重别周尚书》
问: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的下一句是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问:出自庾信的名句有哪些?
答:庾信名句大全
重别周尚书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书记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 三禽言我友我友,鞠衣黄裳。一日不见,尔何所翔。尔何所藏,飞鸣高树去。毋也不忘,噫。高树如何,噫。绿阴正多,噫。
- 虞美人(春寒)东风卷尽辛夷雪。逆旅清明节。黄昏烟雨失前山。陟遍朱栏、酒噤不禁寒。归来谁护衣篝火。倒拥文鸳卧。可堪连夜子规啼。唤得春归、人却未成归。
- 香炉峰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 次韵王适游真如寺江上春雨过,城中春草深。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东郊大愚山,自古檐卜林。微言久不闻,坠绪谁常寻。道俗数百人,请闻海潮音。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萧然偶有得,怀抱方愔愔。我坐米盐间,日被尘垢侵。不知山中趣,强作山中吟。
- 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不敢邀君无别意,弦生管涩未堪听。
- 清平乐秋娘窗户。梦入阳台雨。小别殷勤留不住。恨满飞花落絮。一天晓月檐西。马嘶风拂罗衣。分付许多风致,送人行下楼儿。
- 句至人无梦梦不到,天道恶盈盈有余。(《闲书》)龙髯已断嫔嫱老,豹尾不来岐路长。(《读武帝内传》)
-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 送沈单作尉江都 [一作许浑诗]炀帝都城春水边,笙歌夜上木兰船。三千宫女自涂地,十万人家如洞天。焰焰花枝宫舍晚,重重云影寺墙连。少年作尉须矜慎,莫向楼前坠马鞭。
- 为施衢州作超览堂诗三首我评信安士,无若捧檄孙。政如卖卜严,势屈罗郡尊。堂成为公记,宾主不在言。更有梦得句,真成压璵璠。
- 8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