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维。

翻译和注释

译文
池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皎洁如雪。正是采莲的时节,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万分惆怅。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注释
镜水:平静明净的水。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造物南水土,故江东官纱绫、官纸者,镜水之故也。”
小娘:此指采莲的少女。红粉: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和铅粉,这里指妆扮得十分美丽的少女面庞。寒浪:寒凉的水波。
思惟:思量,思念。《汉书·张汤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问答

问:《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的作者是谁?
答: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的作者是温庭筠
问: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是唐代的作品
问: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出自 唐代温庭筠的《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问: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的下一句是 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维。
问:出自温庭筠的名句有哪些?
答:温庭筠名句大全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赏析

  这首词开头“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描写秋天夜色,皎洁明媚的月光,倾泻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好像洁白的雪。点出时间是秋天的一个月色明媚的晚上——一个良辰。并以秋月之景,渲染出一种浪漫的气氛:有良辰必有美景。“采莲时”,点出了人物活动的地点。这个活动地点是个很重要的背景。因为在南方采莲季节常常包含着男女表达爱情的活动,是一个很浪漫的季节。只有交待出这一场所,才能更好的展开下文,也算是一种铺垫。这样才能使下文的意境更充实,更易理解,更易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小娘红粉对寒浪”,“小娘”是指采莲女,诗中的女主人公。“红粉”,是说采莲女正值青春妙龄,打扮的十分美丽,楚楚动人。“红粉”两字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采莲女的外貌特征也体现出一种淡雅丽饰的色彩美,女为悦己者容,采莲女一出场就给人以不俗的感觉,清新淡雅。而“寒浪”则是对“红粉”的衬托,以及对心境进一步的解说。“红”在这还象征着青春、热烈、希望和期盼,而“寒”表面上看是对秋月的进一步解释,孤寂,寒凉而内涵则是表示孤单和寂寞,以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来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镜水如月之夜,浪漫季节,不仅心起涟漪故而“惆怅”,进而有所思。“正思惟”,则是这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季节,花好月圆,情歌缭绕,四处回响;轻舟荡漾,激起浪花朵朵,而自己的恋人不知在何方。不禁心潮激荡,思绪茫茫,无人能解其中滋味。正是越思越想,越想越愁,越愁越伤感,正应了古语“剪不断,理还乱”。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明神
    标签:抒情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 孙明复石守道祠堂
    师生高掠二山名,千载谁云道义轻。岳府柏林风雨夜,琅然犹带读书声。
  • 再和韵上石塘吴
    破笈兵韬久已焚,床头仅有易书存。一观周礼归来后,依旧白云深闭门。
  • 六州
    齐天宇,四海洽淳风。接宝胄,垂真检,景祚无穷。成玉牒、日观归功。冀野升方鼎,脽上由崇。钦桧井、云跸巡东。国本震为宫。乾文焕炳,真祠曲密,重祥叠瑞,琼蕴降高穹。膺丕烈,虔心建垂鸿。询吉士,郊兆执玉荐衷。锺律应、云物迎空。乐和轮囷。嘉气葱葱。天神来降发冲融。玉烛四时通。星回金辂雷作解,昆蚑被惠,亿载帝基隆。
  • 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
    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吟诗山响答,泛瑟竹声和。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 好事近
    潇洒点疏丛,浑似蜜房雕刻。不爱艳妆浓粉,借娇黄一拂。有情常恁早相逢,须信做尤物。已是恼人风韵,更芝兰香骨。
  • 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标签:婉约相思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
  • 高枕
    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偶亡塞马宁非福?太察渊鱼恐不祥。每与诸儿论今古,常思百世业耕桑。危机正在黄金印,笑杀初心缪激昂。
  • 江心长句
    问津城西市,呼渡江南岸。棹稳当潮生,帆轻趁风便。龙翔古招提,鸟革今轮奂。回合列翠屏,周遭铺素练。邀行嫩篁竿,劝坐老木干。沿壁览新题,吹尘认旧篆。一隅看不足,两塔穷未见。阳光烁岗顶,飙阵凉披面。郛郭聚拱伏,烟云散呈献。俯拜肃御邸,仰瞻粲宸翰。皇帝南巡意,生灵北望眼。书千古清辉,为万世伟观。楼台明月讌,钟鼓朝暮饭。徒见一时近,孰念百年远。江涛常摏撞,帝泽共流转。游子感诗歌,居人思日勉。
  • 病中作
    过檐赫日昼如燔,睡转庭阴始一反。纵有诸人来问疾,毗耶居士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