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汀洲花草弄春柔。
长亭舣住木兰舟。
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空逐晓云愁。
行人莫上望京楼。
浣溪沙问答
问:《浣溪沙》的作者是谁?
答:浣溪沙的作者是慕容嵓卿
问:浣溪沙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浣溪沙是宋代的作品
问:浣溪沙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满目江山忆旧游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满目江山忆旧游 出自 宋代慕容嵓卿的《浣溪沙》
问:满目江山忆旧游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满目江山忆旧游 的下一句是 汀洲花草弄春柔。
问:出自慕容嵓卿的名句有哪些?
答:慕容嵓卿名句大全
浣溪沙赏析
开篇“满目江山忆旧游”二句,言这江依旧如练,这山依旧似锦,这汀洲上的花花草草,依旧在沐浴春天的阳光,卖弄着妩媚的娇态。风景不殊,前尘似梦,怎么不引起词人的回忆和伤感呢?“汀洲花草 ”,即水边小洲上丛生的花草。语出《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这词人目中所见的客观景物,也是词人在长亭送别时曾经领略过的,于是一幕当年送别的情景便在脑子里浮现出来 。“长亭舣住木兰舟 ”,正是词人从“满目江山”中唤起一桩难忘的往事:那也是“岸花汀草共依依”(顾夐《河传》)的小洲,一只正要启程远航的兰舟,停泊在十里长亭的旁边,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骊歌已经唱了,兰舟就要启航了,却在长亭边停泊下来,通过这样的暗示和联想,把男女双方的依恋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不言留恋而留恋之情自见。这一结,形象地说明了“忆”的具体内容,完美地构成了词的艺术意境,在“长亭 ”、“兰舟”的点缀之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情景,便在画面上再现了出来。
过片“好梦易随流水去 ”,承上片的“忆旧游”,并转出下文无限的“愁”来 ,意脉贯串,浑然天成,有着“水穷云起”之妙。这里所说的“好梦 ”,蕴藏着许多难忘的往事,象“小窗外 ,情话绸缪”(王莹卿《满庭芳》)那样的赏心乐事;“指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戴石屏妻《怜薄命》)那样的山盟海誓;“低随漫唱,笑语相供,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 ”(康与之《满庭芳》)那样的闺房韵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李持正《人月圆》)那样的元宵灯会,也许都从词人的记忆深处,一齐浮现出来,然而那样的好景都已经成了“梦 ”,都已经象“流水”似地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要引起人的今昔之感的。多情的词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了自己的意中人。她的一颗“芳心”围绕着象“晓云”一样飘忽不定的“行人”,一同欢乐,一同愁苦。词人在结句中,巧妙地运用唐代诗人李益“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献刘济》)的诗意,委婉地讽谕“行人”不要上京去求官,怕的是得了官更无归期。不过李益的诗是对朝廷久不见调的怨怼语,是郁郁不得志的愤慨语(见新、旧《唐书·李益传》),而这种是对“行人”的期望语,叮咛语,蕴藉之至,亦忠厚之至,是一颗美好的“芳心 ”。词之结尾,情余言外,哀怨无穷,感人至深。
- 希年初度老友王希宣扁舟远访夙谊甚厚贶以十古人歌既醉,其中有五福。如何憔悴者,忍饮但餐菊。
- 点绛唇破萼江梅,迥然标格冰肌莹。暗香疏影。月张银塘静。折取一枝,与插多情鬓。临鸾镜。粉容相并。试问谁端正。
- 桃源忆故人 别故人客亭折尽垂杨柳。马*堤边无有。唱彻阳关杯酒。别我平生友。男儿得意须回首。鸟兔东飞西走。临发不堪分手。恋恋君知否。
- 谢同年黄法曹送道服鲍照贻我羽人衣,下直何妨尽日披。老去自堪将野鹤,客来休更佩金龟。官供谩说青绫被,私便全胜白接䍦。未脱朝簪恋明主,耿怀空作谢君诗。
- 颂古九十八首无相光中弄影人,形同异类性天真。披毛戴角冰和水,削发披衣水合冰。
- 和陶读《山海经》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身閒类莫收,心静情不流。片月自炯炯,孤云长悠悠。颠毛衰白高山雪,眉目寒清古涧秋。把似春风些子妙,施於草木十方周。
- 贾客长帆挂短舟,所愿疾如箭。得丧一惊飘,生死无良贱。不谓天不祐,自是人苟患。尝言海利深,利深不如浅。
-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闻虏退后作小臣忧国志,所愿见时平。刁斗春防塞,囊书夜入京。边风吹冷骨,淮月浸重城。失喜天骄死,传闻已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