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的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0-12-04 14:55:43
2012年秋天到2013年1月,卢浮宫有个《拉斐尔最后几年》的展览。凡是他能搬得动的作品——如你所知,拉斐尔有些大玩意,诸如《雅典学派》,没法卸来巴黎——都打意大利送来展览了。
以我所见,看这展有两件事令人鼓舞。其一,因为作品齐,易于对比。哪怕拿外行人眼光看,你也能发现:拉斐尔1508年25岁时的画,就是不如1516年33岁时的圆润活泛——就是说:这么大的人物,也是一点儿一点儿进步,而非娘胎里出来,一抬手就有支笔,就在产房开始刷拉拉画的。
其二,展览里抖出了他的一些草稿。你会发现:拉斐尔那些被艺术史家齐赞为圆润、完美、轻盈不着力、信手拈来的神作,也都是有草稿的。实际上,拉斐尔的草稿和如今一个艺校学生的一样,有叠笔、有勾勒、有许多不确定的试探定型,也撩乱,也杂散。总之,很好看的草稿,但终于还是草稿。
小孩子拿蜡笔水彩笔涂颜色,也有个定规。有的喜欢直笔长刷,有的喜欢细碎短刷。大人物画画也有类似玩意,是谓笔触。比如,你盯着细看,凡高的笔触就是弯弯卷,德加的笔触就是细密平行线。
19世纪法国首席浪漫主义狮子德拉克洛瓦,是第一个公开嚷嚷“我要把笔触留给人看”的人。所以你看他的画,虽然狂放不羁、蓬头粗服,但大概能看出他做画的来龙去脉;在他之前的古典画家,笔触大多都收拾得干净,乍一看,画凭空生来,清静细腻、毫不费力,草稿都不用打似的。
这就像,你去一家吃饭,主妇娉娉婷婷仪态万方,端上一盘红香浓辣毛血旺,你去厨房看时,一尘不染,你都怀疑这是仙女手艺、田螺姑娘了——光看画,拉斐尔就是这样的存在,惊为天人。但看他的草稿,就像是一个没打扫过的厨房现场。你会恍然大悟:
噢,虽则说还是非普通人所能想像的天才,但他老人家毕竟是人,也像凡人一样,要打草稿啊!
世界的各类传说里,都很爱描述匪夷所思的天才。比如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个现场秀,如何把都督阎公吓得屁滚尿流。比如瓦格纳只正经学过六个月作曲。比如雨果不到三十岁花半年写了《巴黎圣母院》。凡天才们,必会得上天灵感庇佑。
古希腊诗人觉得,只要心诚,奥林匹斯山的神灵会特给他们面子,忽然送出“长翅膀的语言”,把观念“送进人们的心间”——听上去,有些像每逢期末考试到来时,中学生一起膜拜的“考神”一样,答案不知道,硬塞给你了,笔端如流,源源不绝。中国的传说里,大文人江淹,一度文采横竖都溢止都止不住,后来做了个梦,被谁拿走了支笔,从此“江郎才尽”。
所以《儒林外史》里,胡屠户骂范进,也说那些举人,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这里面有种类似的价值观:文思、灵感,都是上天赐予。施特劳斯说过,灵感到来的一瞬间,就是一个两到四小节的乐思会忽然浮现,于是他高高兴兴,把这段乐思作为主题,衍生出许多曲子来……
总之,天才是天生的,天才的灵感,就像上天赐予的一见钟情,“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一样,照亮了世界。尼采就认为,天才的灵感,如取之不尽、喷泻无穷的阳光。施特劳斯们就相信,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一辈子创作出的东西,让个抄字员来抄都嫌累,只能说是才华无止尽。
但是,非天才们没灵感时,怎么活呢?
作为音乐家和评论家的科普兰先生,这么总结:
无论有没有灵感,作曲家们每天都会“工作”,然后做出点什么——他用的词是“工作”而非“创作”。众所周知,门德尔松可能是除了莫扎特和舒伯特外,最依靠天才灵感的作曲家。但他的工作态度,参考这个故事:当年门德尔松初见柏辽兹,道不同不相与谋,心情不好,写信跟人诉苦说自己不舒服:“居然两天没能工作。”
伟大如巴赫,也不是少年早慧——美国写专栏的写过恶毒的玩笑,说如果海顿和巴赫只活到门德尔松、莫扎特那年纪就死,他们俩会湮没无闻。但时间给了巴赫力量。到他晚年,描述自己浩如烟海的伟大作品时,也只说:“我努力工作。”
说那些伟大烂漫的曲目,都是“工作”出来,而非天才随心所创,是挺杀风景的。因为世界总习惯想像,认为伟大的创作者们,都过着颠沛流离吊儿郎当的生活,乐滋滋的充当酒神,把握住脑海里飞短流长的美丽诗句、旋律或形象,然后写字、记谱、绘画,其他时间就用来传传绯闻、喝酒服药、乱搞男女关系。
这事很浪漫,但实际上远非如此。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在巴黎竭力写作。他像工匠一样,总结出许多定律,比如:规律的生活和宽裕的经济有利于写作。比如:一天中写得最流畅时停笔,第二天才好继续。他不信奉天才,不相信灵感从天而降,他有法则,有套路,然后勤恳的工作。
比如,斯汤达说他写东西前,先要死看一页法典书,找语感;比如,巴尔扎克有他著名的规律生活,每天连写带改,都需要时间定则——光听这些故事,就像些匠人似的,但伟大的东西,就这么产生的。
作家们的早年作品,就像画家的草稿似的,是最容易露馅的东西。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猛一看,很容易被其斑斓意象吓唬到,惊为天人。但如果你从他早年的小说,比如《枯枝败叶》,比如《疯狂时期的大海》,比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篇篇看过去,就会发现小镇、狂欢、外来者、香蕉公司……好,这家伙,原来和他奉为师傅之一的福克纳一样,也使“用短篇攒长篇”这招儿啊!
实际上,《百年孤独》写出来前,酝酿了十五年之久。马尔克斯累计了无数短篇和小故事,就像在自己脑海里种起大片森林;直到某次旅游时,他猛然找到了传奇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火种有了,森林被点燃了,《百年孤独》开始了。在此之前,他那些五彩缤纷的短篇小说,就是他的漫长草稿。
就像,我以前有个朋友,自命王小波门下走狗;看王小波《万寿寺》、《红拂夜奔》,废然长叹,人都傻了;但后来看了看《歌仙》、《三十而立》,就觉得略受鼓舞。这当然不是说他获得了“完败王小波”的信心,而是多少看出了一条上升轨迹。
人都爱天才,因为这个词美妙清脱,是神赐的恩德;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一朝成仙的传奇,都曾默默面壁打坐渡尽劫波。就像天才们最后回顾各自的传奇人生时,并不总会提起他们不朽作品背后,那些他们拾级而上、狼藉散乱、堆山填海的草稿纸。
欧阳修被人问起怎么写文章,答了句“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其实差不多,也就是这意思。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文/王兴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有此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 不知道为什么,开始讨厌起别人说我性格温和,这像是一个符号标记在我的身上,仿佛代表着碌碌无为。My m
-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
- 勤俭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勤俭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你有意无意去做的事情。我们被我们的习惯所控制。当习惯还不成熟时,它们就像幼狮,像柔软的、毛绒
- 文/周其洪大学生目前最为关切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选择和确定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二是在不同职业
- 《信念是人生的太阳》我们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走上漫漫的人生旅途,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每个人的
- 文/meiya——给每一位在生活中长跑着痛哭的人对我来说,一个人伏案写作三四个小时,一个人安静地看书一两个小时,一个人默默地跑步一个小时,一
- 文/田野他的妈妈一共生下过19个孩子,可是,只成活了9个。他排行倒数第二,有幸成为成活的9兄妹之一。不过,他一生下来就有先天缺陷:左脸瘫痪,
- 1、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我有个朋友A,他恋爱谈了7年还是分手了。那阵子他看起来跟个没事人一样,我们都以为他没那么在意
-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
- 人是环境下的产物,你无法去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人的一生短暂然又觉得漫长,所以,童年、少年的岁月在温室中幸福度过;年轻时代在烦恼挣扎的追
- 杨盼 那是我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十分高兴。因为我终于克服了我曾经认为最难的事——打针。我是个胆子很小的
- 文/牧云行者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
- 文/古尔浪洼还在读中学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没有陆路时,我走水路”,“四周没路时,我向上生长”。少年写诗,难免夸张,也有点儿“为赋新
- 不愧对任何一个岗位,哪怕是最基层的位置,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机会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的绝境。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
- 人人都以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损失,不知道,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一个人,生活
- 总是听到身边的朋友满腹牢骚,或华才不遇、或时运不济。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十 * ,总会有点小挫折,谁不想一番风顺,得心应手,可我们终究是凡人
- 文/余文川生活中,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每天嘻嘻哈哈,快快乐乐的样子,往往以为他一路走来都很轻松,了无烦扰。但是,成长,从来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容
- 文/王江涛1996年,我在一家政府机关工作,待遇不错,可以分房,但无法适应机关生活,决意考研。当时仔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性自由散漫,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