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京翔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在变得越来越忙?坐在车上的人,喜欢掏出手机看新闻;甚至走在路上还忙着发微信,再或学生们上课时打发无聊也赶紧打开手机玩游戏,抓紧这一切过去原本是用来休息或发呆的时间;上班中,电脑同时打开几个窗口,工作中还忙里偷闲不忘看个网络小说或者QQ上跟好友寒暄逗贫,遇上好的电影悄悄带上耳机,把视频窗口变小,不时瞄上两眼边工作边娱乐。
如此充实地足以把时间填满,原来发呆的时间现在变成了打游戏,原来思考的时间现在用来看网上视频。忙啊,看上去真的什么时间都用上了。就连上厕所,也不忘拿上手机看看网上的新鲜事。这抓紧一切时间的结果,肯定是工作效率上去了,我们吸收的信息量不断迅速增长咯,可是有很多人的感觉是忙但却无聊,觉得这一天忙下来,不仅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而且似乎总想休息,玩也没玩够的感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 事件可以让自己感觉充实
我有个咨客,他总抱怨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自己预先制定的工作内容。于是,我们就从他一天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始挖掘,找原因。我发现,他本来制定当天要完成一个报告的写作,但是总有很多其他“意外”事件夹杂其中,最后把本应该完成的工作彻底挤掉。
但很显然的是,那些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非要他本人来完成,别人可以替代;或者也不是非要在这个时间立刻完成的,可以放在以后完成。相反是咨客自己主动将意外事件设定成了最高需求。言外之意,这不是意外,是蓄谋。是我们内心,不想立即做那件预先安排的工作而自己给自己导的一场戏。
这样做的好处是,看起来很合理。我没完成计划,并不是自己去偷偷休息去了,而是我忙了一天没时间做。这样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愧疚,而又可以成功拖延不愿意做的工作。现在你一定已经能够识破这个借口了吧。
想的时间长,做的次数少
如果你想延长生命,只要你提高效率就能达到。抓紧每天要做的事情,去完成,而不是只在大脑里想想,然后搁置一旁。在浮躁的社会下,我们习惯去选择一些更简单、更省事、少挫折、少过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比如,现在不少心理咨询者头一次咨询完立刻就觉得有效果问题解决了,我总会提醒,这是不可能的,十年积压的问题一个小时是不可能解决的。咨客说,自己确实都想明白了,感觉很好,相信自己回去就能好的,这难道还有错吗?我说,要去做,用你感悟到的新方法去完成才叫真好。恐怕还需要多次练习,我给你布置一个作业先完成个简单的练习……咨客一定没听进去我的作业,过了一个月又再次找我重新咨询老问题,很显然如果不去做一做练习,是不可能通过想一想就解决的。
仔细想想,咨客说他每天脑子里都在想我说的话,而且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一到具体事情来了,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没有本质的变化。他不明白,已经有效的思路为什么就是用不出来呢?我说为什么不按我说的从简单的尝试先做做呢?他表示麻烦,不愿花时间,既然想明白了,干嘛还要去练,那多浪费时间。
“想”是我们的意识层,而处理某些突发事件不是用意识而是用无意识。无意识从哪里来呢,从习惯。比如在射击比赛中,我们打得准不是靠意识“我想打准”就能打准,而是靠你对于射击这项运动的熟悉,熟悉到不管在何种环境,自己什么状态,只要一开始比赛,就能自动调配到最佳状态而且把平时训练的成果如期展示出来。这就是习惯。
习惯,是从意识到无意识的演变。既然是演变就不是单凭想想能一下实现的,当然每天练习想也同样无法实现。那是一种条件反射,是来自于融入身体内在感觉的条件反射。所以,只有练习,无他法。
表面上,练习要时间,还会经历些不愉快的挫折,但是这并不浪费时间。因为,经练习掌握的技术,就会成为你自己所拥有的,谁也拿不走,包括时间的流逝也不会轻易让你遗忘。相反,表面上想想很省事,不用按部就班,确实节省时间,但是不仅不牢靠,而且即便是偶尔撞上成功,由于并不具备成功的因素,下次绝不会总那么幸运。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回到原点。
之所以觉得浪费时间,是你把着眼点仅仅放在了当下,图一时之快。
很充实却很浪费
好比,我有个朋友,学习能力很强,他考大学的时候觉得计算机专业很好,于是报了计算机。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没上一年就感觉无聊想调换专业去了环境工程。继续再熬了三年,读完本科,毕业后他还是不满意自己的专业,于是又继续考研,换成法律专业。等他研究生毕业,拿着律师证进了企业,很快就觉得自己不喜欢,于是又去考会计师。等到他拿着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又跳到另一个新公司,这个时候已经有家、有孩子的他依然对会计工作很快丧失兴趣,但是他不敢再像前几年随便再跳槽换行业,有了家庭的压力。有人问他到底喜欢什么?他说还不确定,可能还要继续找。但是大学跟他一起学计算机或者学法律的同学早就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成为了有经验的专家。
由此看来,如果只看眼下,相信这哥们确实很抓紧时间学习,可是他从来也都没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学了很多,可是最后却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活得确实很充实,可是他却在浪费时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先想办法落实自己想要的,再下手其实反倒最节省时间。
充实的前提首先要有目标,否则就是浪费
如何划分时间是被充实了,还是被浪费了呢?看结果,看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如果想完成一件工作,按着既定目标完成了,这肯定会让自己有一种满足的充实感;同样,如果想休息,不管是发呆、睡觉或做其他娱乐,投入地放松,最终实现了放松的目标,这也是充实。
但是若在该工作的时间偷偷寻求放松,工作不好,放松也不痛快,最后两个效果都差,这就失去了目标,可以定义这就是一种浪费;同样在该放松的时候,还想着未完的工作或者边休息边工作,可想而知,结果一定也不能如愿以偿。
不要打着充实的借口浪费时间
充实和浪费的区分不在于耗费的时间多少,而在于所付出的时间内你是否有明确目标,且没有分散目标?这个上一段已经说过。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如此呢?
提供给你一些思路如下:
1、把娱乐和工作分开;
2、把一个工作和另一个工作分开;
3、把需要立刻完成的和可以以后再完成的工作分开,先主后次;
4、开工之前,内心先有目标;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前进的依据,随时调整步伐。不接受没有心中目标的事情,哪怕是娱乐或者是个人爱好,也要养成随时告诉自己目标的习惯,告诉自己接下来这一个小时我要用于听音乐或者发呆,目标是为了放松。
5、节省时间不是几个事情一起做,而是快速完成一个再完成下一个。不信你试试看哪个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做得漂亮!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老罗说: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懒惰的、容易放弃的、坚持不下去的,没有毅力的。所有人都这样,你不必自卑,
- 台湾奥美广告制作的《梦骑士》,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6个
- 修炼执著心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在遭受到三番五次的挫折、打击甚至磨难之后,能否做到永不放弃。当你被一个顾客数次拒绝之后,你可能会想:“这个人真
-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工作之余八小时,再次有感于这个话题,因为最近看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另外8小时》。这本书里有一句话:
- 勤俭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勤俭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你有意无意去做的事情。我们被我们的习惯所控制。当习惯还不成熟时,它们就像幼狮,像柔软的、毛绒
- 文/候鸟早上醒来,看到豆上一篇日志,说的是一个年轻人梦想管理对冲基金,然后一步步的努力,最终有所成绩。我想到一句很古老的谚语,有志者,事竟成
- 这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美国华盛顿一个商人的妻子,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个皮包丢在一家医院里。商人焦急万分,连夜去找。因为皮包
- 文/陈国辉坚强,这是我经常和学生们分享的一个词。什么是坚强呢?我认为坚强起码应该有以下一些东西:1、心灵的坚强坚强的心是喜乐的,不会因为流言
- 文/露醉梧桐2011年6月10日,一则新闻同时在山东各大媒体发布。30岁的临沂大学校友李海鹏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庆贺母校70周年华诞。以
- 最让人丧气的是功败垂成的事。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努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可就在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天塌了下来。遭到了这样的挫折,谁都会灰心丧
- 无论你再怎么抱怨,再怎么不开心,饭还是要吃的,觉还是要睡的,工作还是要做的,未来的事情永远只属于自己的。买房子也好,娶老婆也罢,压力只有自己
- 文/朱春学她是一条鲑鱼。秋天来了,她要回到她的家乡。阿拉斯加东南部的冰川湾上,此刻正生机勃勃。森林里有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那就是她的家乡,那
- 人生没有苦难,只有经历。好多事,你要觉得累,那就真累,你要不当回事,也就不那么回事了。生活苦不苦,看
- 文/嘉倩小时候在幼儿园,常常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圈,老师挑选六个人站在中间,只有五个座位。大家拍手唱歌,中间的孩子就绕着座位跑,音乐突
- 文/一滴墨香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勤奋。你想拥有勤奋吗?但愿你,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幸福的链条,一生为你滚出无限的幸福。
- 在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满怀希望;在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敢于梦想。如果你要送我礼物,我要你上衣的第二颗纽扣,因为那是靠你心
- 文/古保祥1966年11月,前苏联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奥什市某中学,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拉开了战幕,目光聚焦在马拉松赛场上,女子比赛正在进行,报
-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问了十个人,他们都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我又问他们如果在已知的岗位上选择,他们想换去哪里,只有一两个人告诉了我一个模糊的方向
- 【编者按】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坚持心中的梦想,不停滞奋斗的脚步,坚定自己的意念,定能够编织出那美丽的梦想。“啪啪达啪达……”闪
- 人人都以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损失,不知道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勉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