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注释
五两:原作“五里”,“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
闪灼:原作“陕汋”,音近而误。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问答
问:《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的作者是谁?
答: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的作者是敦煌曲子
问: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是唐代的作品
问: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五两竿头风欲平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五两竿头风欲平 出自 唐代敦煌曲子的《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问:五两竿头风欲平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五两竿头风欲平 的下一句是 张帆举棹觉船轻。
问:出自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
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赏析
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 豫章行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 中秋夜不见月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 贺尤礼侍兼修史侍讲直学士院四首化权亚史法,委巷汩凡例。良由私爱怨,或使疑信二。奸谀人力胜,危欲蔽忠义。绝识超大千,简册当吐气。
- 梅花七律花中气节老逾刚,万木摧残独自芳。天女不生凡意想,月娥偏尚澹梳妆。精神冰玉前生瘦,骨髓栴檀抵死香。说到调和天下口,轻轻桃杏敢承当。
- 送新茶元化功深陆羽知,雨前微露见鎗旗。收来献佛馀堪惜,不寄诗家复寄谁。
- 汉荆王墓落落庙碑摹瘗鹤,阴阴宰木宿神鸦。可怜宝剑凌云气,散作金灯满地花。
- 白鼍鸣天欲雨,有东风,南谿白鼍鸣窟中。六月人家井无水,夜闻鼍声人尽起。
- 赠牛仲容吾君旰食念边陲,天下英雄待聘时。仁义未行真处士,功名不立岂田儿。卧友谁识南阳隐,失马何劳北叟悲。莫向林泉赋长往,秋风吹子鬓毛衰。
- 丁采杰挽诗文字蜚声早,功名入手迟。晚知书误我,时以酒浇之。旷野灵均些,新坟贞曜碑。两翁不在子,其必在孙枝。
- 青溪倾城倾国两妃嫔,此地闻名不见人。潜想旧时红粉面,落花风里步香尘。
- 4爱与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