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蓑笠一钩丝。
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
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注释
原序: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诉衷情问答
问:《诉衷情》的作者是谁?
答:诉衷情的作者是黄庭坚
问:诉衷情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诉衷情是宋代的作品
问:诉衷情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一波才动万波随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一波才动万波随 出自 宋代黄庭坚的《诉衷情》
问:一波才动万波随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一波才动万波随 的下一句是 蓑笠一钩丝。
问:出自黄庭坚的名句有哪些?
答:黄庭坚名句大全
诉衷情赏析
这首词在构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语,借此表白自己当时遭贬后的心胸抱负。
词前小序所说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东阳金华人。曾写过五首《渔父》词,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阕最有名。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自黔州贬所移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 ),赋闲之日,登高揽胜,目尽青天,感怀今古,不禁向往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而与张志和心神遥接。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这是幅寒江独钩图,一碧万顷,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 ,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这样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逸怀浩气 。“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 ,渔翁不惜垂丝千尺。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吞又吐,信还疑 ,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在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末三句皴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江渔归晚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透射出一种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突出渔父在这样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问其所至,也正是自张志和至黄庭坚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用船子和尚的《拨棹歌》,将张志和那种志不在鱼、逍遥自由的渔父家风,又升华为一种摆脱世网,顿悟入圣的精神境界。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 ”,表明了写作的真正动机,乃在于表白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说明现实对他的真实束缚。这首词在取景设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在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别是最后“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三句,直以诗家之化境写禅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觉悟解脱,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怀。
- 清快吟清似秋岩琴上月,快如春峡棹前波。三间茅屋埋头坐,一榻薰风信口歌。
- 送严子文能判建康四海论交赖有子,一日不见真愁予。人谁可与话心曲,天忽遣来同里居。懊恼春来不数面,丁宁岁晚犹频书。黑头屡别那敢惜,叹息駸駸霜满梳。
- 赠安成诗时文前代。徽猷系从。于迈吾子。诞俊华宗。明发迪吉。因心体聪。微言是赏。斯文以崇。
- 芝山寺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
- 吴执中有两鹅为余烹之戏赠学书池上一双鹅,宛颈相追笔意多。皆为涪翁赴汤鼎,主人言汝不能歌。
- 十一月二十七日刘公度徐用之许相过公度居忧平日何曾忘穆生,如今胡不饮公荣。颇嫌性僻嵇中散,为怕情伤阮步兵。美意正须羹碧涧,衰颜聊复饭青精。更携天上新圆月,同试沙瓶雪水清。
- 七日吕城守闸官闸嶒{宏宀换山左}昼闭涂,商舡嘈囐夜衔橹。卧听篙子湾湾月,坐待州家急急符。石罅漏泉鸣锦瑟,篷窗筛雨落玭珠。梦魂不受重门隔,自著斑衣过练湖。
- 寄方叔黄草道服非蕉非苧复非絺,不是山人木叶衣。寄与诗翁莫嫌陋,看山长帝白云归。
- 东窗腊近寒何薄,秋衣著尚宜。年光祈雪见,节物卖灯知。川日初沉后,楼钟欲动时。东窗对儿子,相与细论诗。
- 戏作野兴久已挂吾冠,江边岁又残。心惟无愧怍,身取不饥寒。小酌三杯足,安居一席宽。东冈有泉脉,携杖试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