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注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匪:同“非”。伊:是。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瓶:汲水器具。罄(qìng):尽。
罍(léi):盛水器具。
鲜(xiǎn):指寡、孤。民:人。
怙(hù):依靠。
衔恤:含忧。
鞠:养。
拊:通“抚”。畜:通“慉”,喜爱。
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腹:指怀抱。
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谷:善。
律律:同“烈烈”。
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蓼莪问答

问:《蓼莪》的作者是谁?
答:蓼莪的作者是佚名
问:蓼莪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蓼莪是先秦的作品
问:蓼莪是什么体裁?
答: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问: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出自 先秦佚名的《蓼莪》
问: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的下一句是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问: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蓼莪赏析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柴怀叔殿院世彩堂
    卷服貂冠世间有,荣悴纷纷翻覆手。不如御史老莱衣,世彩堂中奉春酒。北斗为觞山作豆,凤竹鸾丝太中寿。今年宗祀降恩纶,太中拜前公拜后。呜呼人谁无父母,盛事有及公家否?万锺苦晚三釜薄,人生此恨十八九。我欲杀青书孝友,愧非太史马牛走。圣朝若遣采诗官,尚可为公图不朽。
  • 石菖蒲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 湖山杂赋
    一生到处贾胡留,身属官仓不自由。白首归来更何恨,十年烂醉石帆秋。
  •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春浓面面透花香,秋皎团团转月光。窗户总空天是壁,如吾肺腑没遮藏。
  • 祝猫
    江上孤篷雪压时,每怀寒夜暖相依。从今休惯穿篱落,取次怀春屡不归。
  • 思北邻韩二翁西邻因庵主南邻章老秀才
    韩翁生不识官府,半醉长歌老烟浦。因师老乃学长斋,白饭青蔬自炊煮。二君要是可喜人,未尝一语欺其邻。有过无过姑置之,后生孰能如此真?
  • 游天平山
    春雨新晴上翠微,三年两过洞天扉。尘踪不得多时住,又向云间一宿归。
  • 游西山
    洞天杳杳白云低,古木丛阴路欲迷。昼永并无人迹混,夜学惟有鸟声啼。雨昏草色寒侵院,风入松声响乱溪。隔宿寻幽心未惬,马回山下日将西。
  • 赠人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余。自叹无大故,君子莫相疏。
  • 布袋赞
    横挑布袋压乌藤,笑里藏刀极可憎。铁奉化人浑是铁,如何容得这般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