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翻译和注释
译文
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注释
飒飒(sà):风声。
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暮秋山行问答
问:《暮秋山行》的作者是谁?
答:暮秋山行的作者是岑参
问:暮秋山行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暮秋山行是唐代的作品
问: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出自 唐代岑参的《暮秋山行》
问: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的下一句是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问:出自岑参的名句有哪些?
答:岑参名句大全
暮秋山行赏析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精彩推荐:
评论
-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 劝耕沧海畔,听讼白云中。
- 鸲鹆鸲鹆,众皆如漆,尔独如玉。
- 妻孥厌寒饿,邻里笑迂拙。
- 征帆夜转鸬鹚穴,骋骑春辞鹳雀楼。
-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
- 烛兰缸,呼童取酒,且图径醉。李纲《永遇乐》
- 此幕聊堪一笑,且叹途穷。刘敏中《婆罗门引》
- 心事蹉跎,羞对东君说。张之翰《万年春》
- 风高露重,井梧湿翠时滴。史浩《念奴娇》
- 为底事、一落人间,轻题破、隐韵天音。赵文《绮寮怨》
- 荷衣晓挂惭官吏,菱镜秋窥讶鬓髹。
- 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
-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 殷勤永嘉末,复闻正始音。
- 但令书有种,敢恨食无余。
-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
- 几时盼到,绛灯红烁。王恽《秦楼月》
- 生来未见凤凰语,欲飞常怕蜘蛛丝。
- 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