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唤起了我对于往事的思忆,痛得心欲破碎。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点着一盏孤灯,独坐这幽暗窗前。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注释
点滴芭蕉,雨打芭蕉:此谓夜雨唤起对于往事的思忆。
旧时书:爱人当初临摹的书法本子。
“鸳鸯”二句:追忆当初书写鸳鸯二字的情景。
缃帙(xiāng zhì),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代指书卷。
幽窗:幽静的窗户。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问答
问:《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的作者是谁?
答: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的作者是纳兰性德
问: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是清代的作品
问: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出自 清代纳兰性德的《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问: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的下一句是 欲眠还展旧时书。
问:出自纳兰性德的名句有哪些?
答:纳兰性德名句大全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赏析
此首歌词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怀人。谓雨打芭蕉,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回忆往事,临睡之前,仍然翻检旧时诗书。记得当初,鸳鸯二字,原本熟悉,认真写起来,却感到有点生疏。这是上片。点滴心欲碎,还展旧时书。为布景,谓散乱的卷册,倦眼重看,意识模糊一片。黑夜里,雨窗前,孤灯一盏,原以为情已尽,缘已了,可怎知,有情、无情、多情、薄情,到底还是不能讲清楚。这是下片。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化用明王次回《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容若化用此意,亦可能是此诗所勾画的恩爱动人的场面,一如当年他手把手教卢氏临帖的闺房雅趣。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书写还不熟练的娇憨情景。
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纳兰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胭脂泪,留人醉”,就让眼前这一半清醒一半迷蒙交错,梦中或有那人相偎。
这一阕所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词也简净,用"点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词的语风再贴切不过。本来雨夜怀人,就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芭蕉夜雨,孤灯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乱的,翻过了以后还没有及时整理的书笺。但就是这样一帧一帧的画面不依次序的闪现,才会真实感人不是么?词家说意,说境,说界,意见起落分迭,却不得不赞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让人感觉生动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无法生长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脸上的"花黄",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 病中诗十五首并序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瘅之疾,体矜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何则?外形骸而内忘忧恚,先禅观而后顺医治。旬月以还,厥疾少间,杜门高枕,澹然安闲。吟讽兴来,亦不能遏,因成十五首,题为病中诗,且贻所知,兼用自广。昔刘公干病漳浦,谢康乐卧临川,咸有篇章,抒咏其志。今引而序之者,虑不知我者或加诮焉。
- 留题石经院三首孤绝山南寺,僧居无限清。不知行道处,空听暮钟声。
- 泥阳馆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
- 永福湖和杨郑州积水还平岸,春来引郑溪。旧渠通郭下,新堰绝湖西。嵩少分明对,潇湘阔狭齐。客游随庶子,孤屿草萋萋。
- 送莫内翰五首今者丛林走大声,不言无眼只无睛。愿公善保千钧重,莫管他家热椀鸣。
- 遣兴 其三老来百病出,坐卧不能安。稍得春风暖,寻忧夜雨寒。中原人倥偬,南国步艰难。薇省分权重,匡时自选官。
- 东门外观刈熟,民间租米船相衔入门,喜作二菊莎杞棘爂无烟,日日文书横索钱。今日甬东官况好,东津门外看租船。
- 题周家歌者清紧如敲玉,深圆似转簧。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
- 夜观野舟浩歌有感康衢久寂寞,击壤音微茫。南风启箫韶,拜手赓明良。周衰二雅废,凤兮歌楚狂。楚狂已再变,三闾竟哀伤。俯仰千载后,嗟嗟情性荒。梁选尚远思,渊明粹而庄。开元生李杜,我宋推苏黄。宗派亦沦坠,纷纷师晚唐。吟骨不淳古,记魄不自强。雕镂心肺苦,何曾徵宫商。濂翁著和澹,感兴开紫阳。紫阳尚六义,六义兴已亡。郑卫日盈耳,冰炭搅我肠。章贡有奇士,野舟刊名章。古城夜酌句,正义尤洋洋。游谈到巍荡,百世流遗芳。
- 送哀粹方岩仲并呈太守汤息庵去郡于兹十八年,讙传良牧出藩宣。更烦逸骥康沂海,会见灵禽下颍川。绝喜铃斋新有助,莫嫌玉局冷无懽。此行未论胶东赏,且作廉丞亦自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