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翻译和注释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汉白玉石阶。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花影问答

问:《花影》的作者是谁?
答:花影的作者是苏轼
问:花影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花影是宋代的作品
问:花影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出自 宋代苏轼的《花影》
问: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的下一句是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问:出自苏轼的名句有哪些?
答:苏轼名句大全

花影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前太守仲求石问留题因和三首
    此日老法从,当年穷秀才。从今归去好,非不遇时来。
  • 与长洲陈子美长官
    枕上愁多百绪牵,常时睡觉在溪前。人前尽是交亲力,莫道升沈总信天。
  • 席上歌
    洞府深沈春日长,山花无主自芬芳。凭阑寂寂看明月,欲种桃花待阮郎。
  • 赞三教图
    警世昏,三老翁,服虽殊,心亦同。於中议优劣,蒿箭射虚空。
  • 临江仙
    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一生心事杏花诗。小桥春寂寞,风雨鬓成丝。天上鸾胶寻不得,直教吹散胭脂。月明千里少姨祠。山中开较晚,应有北阴枝。小桥南北梦幽寻。残醉瞢腾不易禁。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此予二十年前嵩山中诗也。
  • 阮郎归
    山前风雨欲黄昏。山头来去雪。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 赋向伯共五老小山六言五绝
    头法想应得髓,好奇那复忘疲。此石未同瓦砾,耆年直是儿嬉。
  • 一剪梅
    畏日炎炎气郁然。枯禅频起,静胜无能。先春雪浪浸冬凝。唤起玄冥,满坐寒生。北帝威严正令行。祝融退步,酷*潜形。神通挥霍贯心灵。乘此清风,归去蓬瀛。
  • 送鉴座主
    纸灯吹灭尚迂回,直至如今心未灰。台石鲜花将半蚀,不知焚钞复谁来。
  • 偶书
    贤德之人,所居之处。如芝如兰,使人爱慕。凶恶之人,所居之处。如虎如狼,使人怕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