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和注释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问答
问:《夜雪》的作者是谁?
答:夜雪的作者是白居易
问:夜雪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夜雪是唐代的作品
问:夜雪是什么体裁?
答:五古
问: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出自 唐代白居易的《夜雪》
问: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的下一句是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出自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
答:白居易名句大全
夜雪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 秋怀十首塞草初黄边马肥,边尘莫便向南飞。江头鹤唳秋风起,看取阴山六骑归。
- 答莲花妓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 次韵和翰林师学士赠伦上人新居之什一径雨苔深,新居雅称心。天花飘昼讲,池草伴春吟。施食山禽下,题门野客寻。此中堪宴坐,何必在双林。
- 题画分明楼阁是龙门,亦有溪流曲抱村。万里家山无路入,十年心事有谁论。
- 绝句六十四首姹女游从自有方,前行须短退须长。归来却入黄婆舍,嫁个金翁作老郎。
- 和奇父竹斋小池及游春五绝虚斋要使暑天寒,移得扶疎惬静观。不但好风生殿角,已应春笋斗春阑。
- 卜算子 为人赋荷花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 过澶州感事孙村黄河决北流,北使年年过澶州。澶州两城战格尽,七十余年废不修。昔岁契丹倾国起,欲投马箠渡河水。烽火夜夜照前殿,殿前群臣色如死。心忧社稷输至忠,殿上只有寇相公。默使敌计堕吾计,独屈黄屋亲临戎。敌惊溃奔虎北门,从此愿讲兄弟亲。平时危冠尽肉食,一旦仓猝方见人。
- 送处士武君归章洪山居(一作送武全通处士归隐洪山)形影无群消息沉,登闻三击血沾襟。皇纲一日开冤气,青史千年重壮心。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
- 第八回回前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