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 梅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 梅问答
问:《霜天晓角 梅》的作者是谁?
答:霜天晓角 梅的作者是范成大
问:霜天晓角 梅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霜天晓角 梅是宋代的作品
问: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出自 宋代范成大的《霜天晓角 梅》
问: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的下一句是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问:出自范成大的名句有哪些?
答:范成大名句大全
霜天晓角 梅赏析
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 ,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现在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 ,更见“晚晴风歇”之后 ,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 疏”。如此精心点笔。生动景物立于眼前了“脉脉”二,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显然,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零抖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 ,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词中的主人到底为什么景愈美而愁愈甚呢?“ 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 秋日过僧惟则故院衰草经行处,微灯旧道场。门人失谭柄,野鸟上禅床。科斗书空古,栴檀钵自香。今朝数行泪,却洒约公房。
- 杂曲歌辞。陆州歌第一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浦问樵夫。
- 霜天晓角一片,最后者饮浦溆凝烟。谁家女采莲。手捻荷花微笑,传雅令、侑清欢。擘叶劝金船。香风袭绮筵。最后殷勤一瓣,分付与、酒中仙。
- 山中秋思石床弹月鹤听琴,玉宇凝秋绝点尘。万里无云银汉淡,一天风露湿星辰。
- 萧五监丞新作堂成名曰知雄且赋彫章题之屋壁况堂佳号尘游外,题壁新吟藻思春。朴素自持师老氏,清醒常戒鉴灵均,穷通一致由知命,恬智相须合入神。因览君诗我颜厚,不能假日乐天真。
- 病间偶作壮矣尚无成,区区京国行。食贫谙世态,卧病见交情。万事风埃过,寸心霜雪明。谁知丈夫志,日月照功名。
- 八十吟十绝八十馀岁老儒生,见帝谆谆劝力行。应被伏生辕固笑,两贤终是十年兄。
- 韩知府挽诗二首宦路云霄近,乡评月旦贤。不惟同里巷,曾是接官联。西浙劳裨赞,东淮适后先。向来吹送意,岂料隔重泉。
- 木兰花令不出入州县。席上作乐府长句劝酒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徐熙小鸭水边花,明月清风都占却。朱颜老尽心如昨。万事休休休莫莫。樽前见在不饶人,欧舞梅歌君更酌。欧、梅,当时二妓也。
- 西江月塞雁南去,高飞难寄音书。祇应宗社已丘墟。愿有真人为主。岭外云藏晓日,眼前路忆平芜。寒沙风紧泪盈裾。难望燕山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