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注释
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鳟鲂:鱼的两个种类。
觏(gòu):碰见。
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遵渚:沿着沙洲。
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信处:住两夜。处:住宿
陆:水边的陆地。
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是以:因此。
有:持有、留下。
无以:不要让。

九罭问答

问:《九罭》的作者是谁?
答:九罭的作者是佚名
问:九罭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九罭是先秦的作品
问:九罭是什么体裁?
答:诗经·国风·豳风
问:九罭之鱼,鳟鲂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九罭之鱼,鳟鲂 出自 先秦佚名的《九罭》
问:九罭之鱼,鳟鲂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九罭之鱼,鳟鲂 的下一句是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问: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九罭赏析

  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宛如用“三百赤芾”来比喻新提拔的大夫一般。正是采用了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第一章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漕司檄劝稼望见资州忆王褒李鼎祚
    文王既没易中没,孔子重明汉又衰。可惜李生真力学,但求象数不求词。秦接衰周汉接秦,汉儒议论尽真醇。如何独著贤臣颂,直使波流到圣臣。
  • 杨柳词四解
    垂杨无态不堪夸,犹有馀情解作花。三月纷纷飞似雪,白门啼杀叛儿鸦。
  • 应龙吟
    龙者阳类,与时相须。首出庶物,同游六虚。能潜能见,能吸能呼。能大能小,能有能无。
  • 寄别方兰室
    醉下山楼客袂分,杖藜犹带碧阑云。归来纸帐眠清夜,半梦梅花半梦君。
  • 留别邢大声昆仲
    再岁春风把酒杯,今年更觉倍迟回。海棠消息知渠负,杨柳风流笑我衰。舟过重湖定安否,书来一纸勿悠哉。是身老矣腰仍折,宁待田园归未来。
  • 偈颂四十一首
    坐断手差,当阳烜赫。任是须弥灯王,也须望空斫额。
  • 虎丘六绝句点头石
    当年挥尘讲何经,赚得坚顽侧耳听。我自吟诗无法说,石头莫作定盘星。
  • 朝中措(雪)
    冻云著地静无风。簌簌坠遥空。无限人间险秽,一时为尔包容。凭高试望,楼台改观,山径迷踪。唯有碧江千里,依然不住流东。
  • 哭李端
    三年剪拂感知音,哭向青山永夜心。竹在晓烟孤凤去,剑荒秋水一龙沈。新坟日落松声小,旧色春残草色深。不及此时亲执绋,石门遥想泪沾襟。
  • 日中吟
    日中为噬嗑,交易是寻常。彼各不相识,何复更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