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寄赵景周抚干二首

杨柳青已絮,芍药红方葩。
诗随去帆东,春风属谁家。
音疏日月駃,目短天宇赊。
小德最怜渠,丹颊三髻丫。

寄赵景周抚干二首问答

问:《寄赵景周抚干二首》的作者是谁?
答:寄赵景周抚干二首的作者是洪咨夔
问:寄赵景周抚干二首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寄赵景周抚干二首是宋代的作品
问:杨柳青已絮,芍药红方葩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杨柳青已絮,芍药红方葩 出自 宋代洪咨夔的《寄赵景周抚干二首》
问:杨柳青已絮,芍药红方葩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杨柳青已絮,芍药红方葩 的下一句是 诗随去帆东,春风属谁家。
问:出自洪咨夔的名句有哪些?
答:洪咨夔名句大全

0
纠错
猜你喜欢
  •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 【越调】小桃红_山林钟鼎未
    山林钟鼎未谋身,不觉生秋鬓。汉水秦关古今恨,谩劳神,何须斗大黄金印。渔樵近邻,田园随分,甘作武陵人。东邻西舍酒频沽,拄杖穿花去。长笑功名草头路,且狂疏,醉如刘阮犹迟暮。鸡翁问余,鹿门深处,真作野人居。宴席桃花扇底楚天秋,恰恰莺声溜。络臂珍珠翠罗袖,捧金瓯,纤纤十指春葱瘦。移花旁酒,张灯如昼,重酌史风流。指甲桃腮轻托玉纤微,有恨弹珠旧。曾整金钗动春意,数归期,等闲掐损阑干翠。拈花露湿,剖橙香腻,宜捧紫霞杯。春情深沉院落牡丹残,懒揭珠帘看,青杏园林管弦散。翠阴间,数声黄鸟伤春叹。离怀未安,相思不惯,独传小阑干。
  • 又和三首感鹡鸰原
    兄弟生同室,长大相差池。浮生朝露如,欢乐随忧悲。南来几飞雁,北去归同时。嗟君胡不知,恨此何可追。
  • 大安铺
    又望前村里,深溪快渡槎。牛羊半山坞,鸡犬几人家。
  • 渔父词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竹叶酒,柳花氈,有意沙鸥伴我眠。
  • 送朱天锡童子
    黄金满籯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君家有儿不肯娱,口诵七经随卷舒。渥洼从来产龙驹,鸑鷟乃是真凤雏。一朝过我父子俱,自称穷苦世为儒。雪窗夜映孙康书,春陇昼荷儿宽锄。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门慷慨曳长裾。神童之科今有无,谈经射策皆壮夫。古来取士凡数涂,但愿一一令吹竽。甘罗相秦理不诬,世人看取掌中珠。折腰未便赋归欤,待君释褐还乡闾。
  • 病后暑退
    宽作迟留计,难期岁月功。方惊鼠辈舞,未觉马群空。度暑苏病骨,涉秋悲候虫。长江二千里,只欠一帆风。
  • 一枝春
    堪嗟肉傀儡,尘世争奇怪。昼夜火院煎苦,沉埋花酒丛中,孽重终难改。贩骨何时彻,头面翻腾,昧了灵源真宰。独我而今乐自在。放逸游寰海。逍遥天地间、笑开怀,一味清闲,万里金难买。九转功夫足,步月携云,稳赴金莲仙会。
  • 向乐古移居山中
    高怀厌古市,买屋住深峰。束帛不可聘,世人那易逢。故家遗石鼓,好景对金钟。得句凭谁会,长歌慰井龙。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标签:写人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