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
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
时下凌宵百尺英。
注释
原序: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减字木兰花问答
问:《减字木兰花》的作者是谁?
答:减字木兰花的作者是苏轼
问:减字木兰花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减字木兰花是宋代的作品
问:减字木兰花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双龙对起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双龙对起 出自 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
问:双龙对起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双龙对起 的下一句是 白甲苍髯烟雨里。
问:出自苏轼的名句有哪些?
答:苏轼名句大全
减字木兰花赏析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 ,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在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在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正在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 ,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 ,“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 ”、“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在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噪 ”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就是在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 登杭州城(一作题杭州樟亭,一作题樟亭驿楼)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 益寿美金花适来相见。唬我魂飞心胆颤。休觅休寻。相遇相逢没善心。告伊休拜。恐怕贫儿思旧债。各自回头。稍有违心作马牛。
- 讲人更衣老胡教网漫天阔,当甚多年椀脱丘。勘破转关千圣外,别行条贯结冤雠。
- 洛阳春雨霁园林宿霭微,暖风迟日薦芳菲。池蒲露剑惊鱼跃,帘额翻波碍鸟飞。好景正繁春未半,小桃初放蝶仍稀。间中两两高阳辈,醉泥东君夜不归。
- 闺怨有约示归蚕结局,小轩空度牡丹春。夜来拣尽鸳鸯茧,留织春衫寄远人。
- 景伯正字招东郊观梅晚集花院秀远堂举之舍弟青春垂地风头恶,寒色侵肌雪意酣。路转溪桥回马足,行穿松迳得僧蓝。联裾正喜陪清赏,挥尘何妨共剧谈。它日海邦传盛事,诗仙曾此驻鸾骖。
- 朱天永示仆二诗盖有激而云者因用其韵以广之是非得丧一毫轻,蛮触何劳角上争。未可轻量天下士,渠知不是彀中英。平生我亦轻馀子,到处君安得此名。勿对秋花叹憔悴,春风回首又欣荣。
- 和仲远新池公有静中趣,凿山俯清深。秋风夜雨过,饱闻泉石音。云岫冷苍翠,游萍纷浮沉。心赏殊不已,悠然付微吟。
- 东门野兴偶尔行坰野,何曾载酒觞。草长难望远,树密易寻凉。月子闻吴唱,渔翁爱楚狂。还听路人说,□□□□□。
- 失调名那得工夫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