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翻译和注释
译文
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注释
引:采摘。
信:任凭。
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
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行舟问答
问:《行舟》的作者是谁?
答:行舟的作者是李益
问:行舟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行舟是唐代的作品
问:行舟是什么体裁?
答:七绝
问: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出自 唐代李益的《行舟》
问: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的下一句是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问:出自李益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益名句大全
行舟赏析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崔闽)
- 题友人庭竹丛篁萧瑟拂清阴,贵地栽成碧玉林。尽待花开添凤食,可怜风击状龙吟。钿竿离立霜文静,锦箨飘零粉节深。何事子猷偏寄赏,此君心似古人心。
- 赠写真者子骋丹青日,予当丑老时。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
- 即事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 杂题十首雁足书良是,鸾胶事已非。如何子卿内,不待藁砧归。
- 奉和鲁望闲居杂题五首。醒闻桧解洗馀酲晨半酉,星星仙吹起云门。耳根无厌听佳木,会尽山中寂静源。
- 迎春乐 春日兹晨瑞气阳和早。泥牛示古农曹。风充采杖轻轻考。谁似我、重耕道。赏宴怀中珍和宝。滋味广餐芝草。便许结金丹,复归去蓬莱岛。
- 亦好园四咏磬湖未用他山错,宁须泗水浮。冲风时激浪,清韵乱鸣球。
- 嘲蜻蜓饵花春蝶即花仙,饮露秋蝉怕露寒。只道蜻蜓解餐水,元来照水不曾餐。
- 简州归降贺京兆公分栋山前曙色开,三千铁骑简州回。云间堕箭飞书去,风里擎竿露布来。古谓伐谋为上策,今看静胜自中台。功名一似淮西事,只是元臣不姓裴。
- 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