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笔顺
與笔顺:撇、竖、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竖 、横折、横、横、横、撇、点與异体字:
歟 与 𠔔 𢌱 𦥸 𦦲基本解释
與 yǔ ㄩˇ
與 yù ㄩˋ
- 參加:參與。與會。
與 yú ㄩˋ
- 同“歟”。
详细解释
與
(1) 與 yú
(2) 同“歟” [same as “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3) 另見 yǔ;yù
国语词典
與 ㄩˇ yǔ
〈名词〉
-
同類、朋黨。
《說文解字·舁部》:「與,黨與也。」
《史記·卷ba*九·張耳陳餘傳》:「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
《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傳》:「群臣連與成朋,非毀宗室。」
〈動〉
-
贊成、允許。
《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
給予。
如:「贈與」、「授與」。
《孟子·離婁下》:「可以與,可以無與。」
《韓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 -
接近、親近。
《禮記·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
《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 -
跟從、跟隨。
《國語·齊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
《淮南子·墬形》:「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
結交、交往。
《韓非子·姦劫弒臣》:「君臣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親也。」 -
爭戰。
《左傳·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
《國語·越語下》:「彼來從我,固守勿與。」 -
如、相比。
《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甘心與陳阮,揮手謝松喬。」 -
推舉、選拔。
如:「選賢與能」。通「舉」。
〈副词〉
-
皆、全。
《易經·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
《墨子·天志中》:「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詳者。」通「舉」。
〈介词〉
-
向、對。
如:「與虎謀皮」。
《孟子·公孫丑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
被。
《戰國策·秦策五》:「(夫差)?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 -
為、替。
《孟子·離婁上》:「所欲,與之聚之。」
〈連〉
-
和、同、跟。
如:「我與你」、「山與水」。
《論語·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與其,表示比較。
《韓非子·難二》:「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
《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與人刃我,寧自刃。」
與 ㄩˊ yú
〈助词〉
-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同「歟 」。 -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
《楚辭·屈原·漁父》:「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漢·王充《論衡·刺孟》:「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同「歟 」。
與 ㄩˋ yù
〈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