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江:二次创业,寻找人生下一次冲浪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0-07-01 21:18:31
2011年10月18日,张宏江一夜难眠。
看到张亚勤的邮件后他流泪了,不知怎样去回应曾经的亲密战友,就像他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决定公之于众——告别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的过去,“跳槽”到金山软件担任CEO。
张亚勤第二天要宣布这一消息。按照以往的默契,他将准备好的文字电邮给张宏江,好让他准备给全体员工关于此事的回复。
“从个人层面来看,没有人会比我更想念张宏江。过去12年间,张宏江已经成为我最忠实、最值得信任以及最依赖的朋友和伙伴。”张亚勤在撰写邮件那一刻也许仍心存侥幸。
10点半张宏江回电邮给亚勤,“你的邮件让我流泪,我的回复今晚不可能准备好了。”次日凌晨,他仍毫无头绪。“从6点到7点,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上午7点38分,张宏江发了一条微博后思绪流畅,15分钟完成了“作业”。
5天后的下午,张宏江正式出任金山CEO。上午他还在微软与老领导告别,他的老板告诉他,“你有一把金钥匙,可以随时回来”。
这令张宏江分外感动,“觉得微软那个门对我一直是开的。”但3个月前雷军开门见山地邀请他时,他已经放弃了这把金钥匙,彼时二人尚未有过多交集。“之前我只是为微软了解中国软件的市场状况,和他交流业界看法。”但却不妨碍他们一拍即合,“我心里面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正好这机会就来了。剩下三个月我没有什么反复犹豫,只是更进一步地去理性化这个决定,比如了解金山业务、财报和过去的整体情况等。”
张宏江心中向往这样的机会已久,“其实我一直在追求能让我保持亢奋状态、刺激一点的东西。工程院我做了7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我其实一直在跟老板、朋友说,希望在退休之前能再做一件事情,做得像当初创建研究院或者做工程院这样。”
对张宏江而言,即使没有遇到金山,换做另一家能提供同等机会和平台的公司,他一样会离去。因为过去工作20年中的每次选择他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没有依赖科学家严密的论证思维,而是凭着创业家的直觉坚持到底:“我始终渴望探求新的尝试,从中国到欧洲,从新加坡到美国,最终重返中国,从学术研究转向公司研究,从企业孵化转向产品研发。”
交谈时,他出现频率最高的英文单词是“Exciting”,念念不忘“Longing”(渴求)一词在中文的含义。张宏江以创业的心态驰骋在职业生涯的每一程,身处波峰而一次次主动改变职业曲线方向,不是朝着更稳定、优渥、性价比更合适的一方,而是朝着更具挑战、更忙碌甚至从零做起的那方。年届50的他将过往种种都看作驿站,而始终追寻让自己萌动、兴奋甚至会阵痛的下一个峥嵘。
他在享受创业。“如果你熟悉我的过去,就应该知道我离开微软其实不足为奇。如果哪天我去了另一家外企,你才应该感到惊讶。”
为此,他清扫一切障碍。如同1999年从美国回归时他向太太隐瞒了北京的沙尘暴一样,这次他同样用“谎言”安慰她,“不会比微软更累、更辛苦。”
和太太相比,对共事13年的战友张亚勤开口说走就没那么容易。9月微软亚太研究院高层在九寨沟开会期间,张宏江给亚勤发了一封邮件,写道“我在认真地考虑离开微软”,并毫不含糊地表明今后动向。亚勤和他从深夜10点半聊到次日凌晨,希望宏江再考虑一星期。
接下来是他的上司出马。来到北京的微软首席战略和研究官直截了当地问张宏江,“你在公司内部还想做什么样的事?”张宏江和盘托出自己的设想,他马上问道,“如果这件事情现在能让你做,会改变你的决定吗?”
他看到了自己不希望得到的答案,询问张宏江,“但这是不是也已经晚了?”张宏江的内心不是没有感激和为难,但他不可能对雷军“违约”。上司明白后真诚地对张宏江说,“Letmegiveyousomefatherlyadvice(给你一些父亲般的忠告)。”原来他也曾经创业,以过来人的身份把一些经验悉数传授给张宏江。
微软的挽留是真诚并直指内心的,在这家伟大公司所表现出的伟大气质中,张宏江被折服,“我深深地体会到微软的留意。但不是说给你这个那个,不是要涨工资,那样反而很虚或者功利。我感到他们非常真挚地想了解你的追求和梦想。其实我的老板、亚勤都给过我很多内部的机会,但是大部分在美国,而我暂时不想离开中国。”
对张宏江而言,与其说来金山易,不如说离开微软难。二次创业的阻力不在于前行道路的崎岖和飘摇,而在于如何抛却过往的荣耀和温暖。
有人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了还折腾什么?”张宏江的回答是:我43岁开始学滑雪,46岁和儿子一起学冲浪。现在惟一想试但还没有试过的就是跳伞。他自认天性中带有冒险成分,“我本人心里面还是蛮喜欢刺激的。但是好像从小就给人好孩子的印象,限制了这种发展,所以我在没有限制的时候就会非常张扬。”
冒险几乎是创业家血管中的维他命,他们永远不安分、不甘心、不满足现状,“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不会把大把时间拿来睡觉或者纯粹休闲。”他给新东家打工的日子十分忙碌。“在珠海一天见了几十人,连我的秘书都快顶不住了。”张宏江满面笑容地享受着这份新的激情。
张宏江从微软跳槽到金山,雷军40岁开始创业,吴刚一次次连环“复盘”,敢于从头再来的“骑士”身上蕴含着不安分、不满足的冒险因子,比起初创者,他们更成熟、更激情澎湃、更懂得渐进之道,这些正是成功商业基因的保证。
二次创业的阻力不在于前行道路的崎岖和飘摇,而在于如何抛却过往的荣耀和温暖。
每一位在某一阶段成功的企业家,是否都具备二次创业的精神?是否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劲头?是否都会面对新生代的挑战毫无惧色?
二次创业对有些人来说是攀顶人生又一峰的兴奋剂,对有些人也可能是“逼上梁山”的放手一搏,无论是何前因,人们只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成功而对下一幕有了更多期待。
创业需要的是激情、突破和日新月异,管理提升需要的则是有序、渐进和持续改善,对二次创业的商业精英和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在激情之余,还要有理性的准备和思路。我们对勇于选择“二次创业”的职场精英、企业家和企业致敬。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提示一:性格本不同,何必太偏执古希腊戴尔被伊神托所的入口出写着醒世语:“认识自己。”有的人适合于创业,有的人不适合,性格即命运.所以创业前人
- 五名网络名人五十万创业成功,那么在现在给你五十万,你能够创业成功呢?98年,马化腾5人凑了50万创办腾讯,没买房;就这样,腾讯现在发展的家喻
- 很多人都想创业,但他们似乎又有一个不创业的理由:我没有钱,我要是有钱的话,怎么怎么样……似乎只要有钱,他就一定能创业成功。可是马
- 美国资产管理公司Formula Capital总经理詹姆斯-阿尔图奇(James Altucher)在TC撰文,
-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
- 文/石亚明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包装电影《让 * 飞》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还获得了天星资本六千万B轮融资,并使天
- “创业是通往财务自由的唯一办法!有些人说,创业有风险,我觉得,打一辈子的工才有风险,你随时会被解职!而且,如果创业失败,你们还可以回去再找份
- 自己打工与注册公司有什么区别,有人说都是为了赚钱,都是为了生活。但这两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1、打工的不愿意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收入,注册公司必须
-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
- 姓名:季逸超年龄:19岁性别:男现为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生在北京,在美学习、生活3年,小学二年级回到北京。高中开发苹果应用程序,高三推出“猛
- 对于所有的创业者,我都希望他们能够明白Paul Buchheit曾教会我的一个道理:与其让大多数人享受一半的快乐,还不如让少部分人享受真正的
- 1881年,一位名叫鲁道夫·卡尔·施泰特的德国青年用了几年的打工积蓄,在他的家乡维斯马市郊区经营起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施泰特原以为经营杂货店
- 创新工场的发展不具有预测性创新工场是一个投资公司,它还具有一个全方位孵化器的功能,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寻找最优秀的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从招
- 各位码头贝海兄弟:2009年9月10号我拿到了我这辈子最多的钱,80万人民币,10月1号我奔往常州启动了洋码头项目,那个时候的名字不叫洋码头
- “选择了正确的团队,就是完成了80%的工作。”这是很多风险投家投资企业时的经验之谈。调查发现,与传统企业家往往单枪匹马打天下不同
- 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贵人,即便平凡如郝鸿峰。13年前的8月1号,他从绿皮车厢里走出来,像大多数在路上的盲流一样,他身上只有几百块钱,且没有地方
- 大学尚未毕业,白手起家的小伙儿就在郑州买了房和车;他“经手”购买了二百余辆豪车,学校老师也通过他买上了路虎;他不到3年就成立了公司,赚到上百
- 第一、把握财富的趋势与时机,搭上财富革命的快车。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实际上,针对产品而言,60年代,只要做电视机就能够赚到钱。70年代做
- 文/罗斯雷浪声出生在广东韶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境一般,父母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够努力学习,将来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
- 去年经济危机严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百万大学生齐考公务员的现象足以让大家对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困惑,而据今年的调查表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