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成功出发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0-10-16 20:11:55
文/陈向东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想走不同的路,走自己的路,走出有特色的路;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个人都得走相同的路,走共同的路,走在一起走的路上。时间节点不同,空间方位不同,主观认知不同,每个人就会更多地被贴上和别人不同的标签。但不论时过境迁,万物轮回,还是朝代兴衰,每个人匆匆来匆匆过的路径却也大致相同。一方面,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要学习最好的,以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父母,不同的乡邻,不同的空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有血有肉,有家有爱,有哭有喊。慢慢地,有些人开始走得更快,更得更稳,走得更加坚定,有些人走得总是那么扭扭歪歪,呲牙咧嘴,蒙蒙撞撞。作为一个生命,每个个体都有渴望,都有欲求,都有梦想,都如同自燃物般,总会有机会靠自己就可以熊熊燃烧。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慢慢丧失了自燃的能力,必须得靠别人点燃才能燃烧;有些人完全消失了燃烧的能力,成为了彻底的纯粹的完全的不燃物,任你万般恳请,凭你柴火尽烧,任你眉头紧锁,凭你“哪吒闹海”,他自岿然不动。
为什么刚开始人们都一样,到了后来,任何人的差异如此巨大呢?有人说,因为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的人后来都没有大的作为呢?钱钟书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做事情很难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愿下笨功夫;二是他们没有找到他们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却去做一些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有人说,因为有人家庭背景好,有人家庭背景差。但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为什么人们会嘲讽某些官二代,为什么人们特喜欢“ * 丝逆袭”?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写道,“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后来人们的差异是因为“崎岖”程度不同,是因为“艰辛”付出不同。
到这时,我们紧接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愿意忍受“崎岖”,为什么有人愿意付出“艰辛”,为什么有人愿意“头悬梁,锥刺骨”,为什么有人愿意闻鸡起舞,顿学累功?我想,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成就动机不同吧。有人想干一番大事,成就一番事业,那就会给自己一个较高的目标;有人想舒适和安逸,开开心心过日子,那就会给自己定一个适中的目标;有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就不会设定任何目标,也只能是随波逐流罢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呢?自然的逻辑推理肯定是那些曾经实现了较低目标的人们吧。如果一个人总是受挫,从来不知道成功是何物,很难想象他会期待着越来越高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体悟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想去拥有更多的成功。当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更高目标的成功时,就会养成一种要实现更多成功的核心习惯。《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能成为核心习惯的核心原因就是所谓的“小成功”。“小成功其实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小成功并不会以整齐直接、连续的形式出现,不会每一步都让你确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设定好的目标。更常见的是,小成功零散分布,就像那些微型实验一样,测试关于阻力和机会的深层理论,并发掘出情况有变之前未被察觉的资源和障碍。”
这样说来,小成功对于我们核心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我们在某方面做得不错,得到了不少表扬,自己总是超自信,必然是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的小成功,最后不断积累正向的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后来也就越做越好。所以,到后来,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成功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很简单。人们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你的核心习惯早已决定了你成为输家。人们如果在一个方面善于分析和运筹帷幄,在其他方面自然也会技高一筹。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板施瓦布总是思考如何提高公司效率。在一次聚会上,艾维?李对他说:“如果你允许我跟你的每个部门负责人谈话15分钟,我就能提升你的公司效益。”3个月后,施瓦布寄了一张相当于今天70万美元的支票给艾维?李。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艾维?李只是向施瓦布公司的每个部门主管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相同的要求:在未来的90天中,在每天离开办公室前,都列出第二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孰知3个月过后,公司业绩居然有了巨大的提升。其实,这样的说法在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中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做到了吗?谁能真正做到呢?谁能真正拥有这样的核心习惯呢?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尼古拉斯和同事做了一项关于肥胖症的研究,最后的结论非常“得罪”一些人,真实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的朋友发胖,那么我们在未来2-4年发胖的概率会上升57%。如果这位朋友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那么这种风险会上升3倍——我们的发胖的概率达171%。换句话说,肥胖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通过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发胖其实是一种习惯。你吃饭总是吃得很饱,你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很少吃蔬菜,你喜欢蜷卧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很少运动锻炼,很短的距离你也喜欢开车去而不是步行走着去……那么,这些行为一旦日积月累形成你的核心习惯,你一定会发胖。哈佛教授的研究说肥胖症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其实真正传播的是这些导致发胖的行为习惯。你 和肥胖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你的行为就越容易被他的这些习惯所影响,久而久之,你拥有了那些导致长胖的行为习惯,于是你也就真的长胖了。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
20世纪苏联的著名科学家柳比歇夫,他在多个领域成就非凡,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翻译家等。他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坚持写日记,没有中断一天。每天的日记记录了他每天的时间安排和产出,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件事。就做一件事,坚持50年,我们呢?“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浪费在种种恶习之上,很大一部分都是虚度的,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写一篇日记,有了小成功,继续写,不断有小成功,坚持50年,这些小成功叠加,就是大成功啊!
“少了一个小数点,卫星就上不了天。”这句教导说的不仅仅是粗心,更说的是,认真有多重要,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警示不仅仅是教训,更说的是一个人的起点错了,未来肯定就会错得更加离谱,更加难以想象。古罗马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我在这里更愿意说,重大成功往往是因为一个个小成功,而一个个小成功往往是因为好的习惯。
365个1.01相乘,约等于37.7834;365个0.99相乘约等于0.0255,我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结果竟然相差1481.7倍。看来,每天进步一点点,跟每天退步一点点的区别,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坚守我们的核心习惯,每天都有小成功,每天都有小进步,那么日积月累,就会领先和超越他人,就会到达我们期盼的人生高度。如果我们每天都往下堕落那么一点点,每天都有小失败,每天都有小抱怨,那么年复一年,就会自我坠入我们恐惧的地狱。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懂得习惯的力量,敬畏习惯的力量,从好习惯的养成和坚守开始,拥有习惯的力量,驾驭习惯的力量,享受习惯的力量!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之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
- 文/沈清黎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人资专员。某日在整理员工档案时,我发现
-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
-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
- 但凡成功人士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没有不遭遇困境的。他们之所以成为成功者,都是因为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了。生活中,其实真
- 文/沙云龙 成长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面对人生无数个岔路口,每个人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坚强,就放弃了懦弱;
- 【植梦】 多少个梦,多少次想,多少回在梦海里,种植一株叫“梦想”的树。多少个梦想,掺杂着多少汗水,揉合
- 文/蒋文伟 你不努力,何谈成功?最近网上热议的华科最年轻教授,谈何不是苦苦煎熬过来的呢?当你自以为很努力时,请看更
-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你大学里的志愿是你父母选的,你大学里的课程是你挑好过的选的,那你凭什么要过上你想要的生活?”这句说给每个年轻人的话,瞬间点
-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理想,有勇气,但是却并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成功不是招之即来的。有时候,你会遇到挫折、遇到挑战,只有坚持到底、不断奋斗的人,
- 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
- 失败是成功之母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 成功的人生是做好三件事:读通一本书,学好一门手艺,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这是美国一位社会学家说的,我15岁时读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
- 前不久老友小聚,遇到了N年未曾谋面的朋友A,若干年前干瘦如柴的他,如今已经发福得厉害,直逼那些低头看不到脚面的孕妇。衣着也光鲜,端的是有了身
- 《梦想很远,生活很近》有时候,我会想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苦心经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听到的有关这么年龄种种的梦想,无非是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
- 文/车延斌 如果将人看作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
- 1、《栀子花开》那些青春,已悄然老去;那些梦想,你可曾记得?青春,只一个很美的词,但又不知道它没在哪里。或许是因为年轻,所以享有青春。或许是
- 不愧对任何一个岗位,哪怕是最基层的位置,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机会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 文/水果色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为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莫言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家里人口很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
- 最让人丧气的是功败垂成的事。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努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可就在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天塌了下来。遭到了这样的挫折,谁都会灰心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