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创业之父:如何摆脱创业失败的厄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0-06-22 15:25:36
硅谷创业之父:如何摆脱创业失败的厄运
创业者要在那些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要有遇到那些愿意为你提供创业帮助的人的机遇。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创业者周围的创业人数。
世界上从不缺乏那些满怀激情的创业者。然而,无论这些创业者多么充满活力、多么富有智慧,大多数地方的大部分创业者还是会以创业失败而告终。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很多地方的创业公司呢?换句话说,是什么拯救了如硅谷这些地方的创业公司呢?
在我看来,创业公司要想摆脱失败的厄运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创业者要在那些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第二,要有遇到那些愿意为你提供创业帮助的人的机遇,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创业者周围的创业人数。
创业环境
在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这对于那些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创业公司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创业者刚刚把创业想法付诸实施,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意味着迈出了第一大步。在很多地方,创业是难以理解的,在硅谷,创业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在大多数地方,如果你创立一家公司,人们通常会认为你是因为失业才去创业的。在硅谷却并非如此,硅谷人不会因为你在创业而对你产生很深的印象,但他们会关注你。在硅谷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会明白,无论你多么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想法是多么愚蠢,硅谷人都不会怀疑你,因为他们看多了那些曾经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在若干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的实例。
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关注你在做什么,这对你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就拿我来说,在我创立Y Combinator的一年后,我和硅谷的一位风 * 司的主管有了一番交谈,在那次谈话中,我们的谈话内容让他误认为我想再去创立一家公司,于是他极其热情地和我谈了很多关于重新创立一家公司的想法,说得让我真的有重新创立一家公司的冲动了,这个想法在谈话前是我不曾有过的。
在其它很多城市,创立一家公司并不是非常现实,在硅谷,这不仅现实,而且还非常流行。这就使得很多本不创业的硅谷人也走向了创业的道路,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真正适合创业的人其实很少,也很难预测究竟谁适合创业。如果你现在还承受得起创业失败的风险,那么,自己亲身去创业是了解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创业的最好方法了。
摆脱创业失败厄运的第二个要素在于创业者是否有机会遇到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创业帮助的人。这对于创业公司发展的始终都非常重要,这种机遇往往能在很多时候挽救创业公司。和其它地方的创业公司一样,硅谷的创业公司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很多严峻的威胁,然而正是这种机遇使得硅谷的创业公司更容易走出困境。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创建了一个专门面向大学生的网站,之后你搬到硅谷想把这个网站做好。有一天你在Palo Alto的大街上遇到Sean Parker(电影《社交网络》中的男主人公),并开始聊了起来,由于他自己也有一个类似的公司,因此他对你从事的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并熟悉这里所有的著名投资人,更主要的是他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凡的见解。这样的偶遇和交流对你有多大的启发和帮助可想而知。
在硅谷这样的地方,你说不准哪天会碰到什么奇迹般的机遇,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如果你在硅谷创业,出乎意料的好事可能会随时发生在你身上,不过这就需要你时刻准备着。这对于我们投资过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在有目的的帮助这些公司,但奇迹般的机遇发生在这些公司的概率还是很高,这种机遇也是我们这些投资者所无法做到的。
实际上,硅谷的机遇并不在于硅谷这个地方的硬件设施、天气或是一些其它因素,关键还在于人。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硅谷创业与在其它地方创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硅谷人经常会帮助彼此走出困境,往往还不求回报。我不确定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创业公司之间的博弈并不是那种在竞争中消灭彼此的零和游戏,也许是因为创业者的不同技术背景使得他们需要彼此间加强合作。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到的那样,避免创业失败的两个要素最终取决于你周围的创业者人数。因此,要想有足够多创业人群来形成一个足够大创业地带,这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对创业感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创业人群就不会有太多的机遇;第二,不同的创业公司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创业地带只有足够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彼此的需求;第三,在这个创业地带中,一旦有足够多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那么这些人就会开始制定相应的社会规范,这就会形成更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鼓励你去做那些在其它地方看来太过野心勃勃的事。
我每次去硅谷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新事物正在硅谷的光环中悄然生长,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描述硅谷的这种不寻常的光环,直到一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那就是“积极乐观”。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本文为UberCEOTravisKalanick9月8日在清华的演讲分享。演讲中Kalanick以Uber为例,分享了他的创业过程,以及他理
- 1957年生于上海,1988年5月至1992年1月任上海市海川储运公司总经理,1998年5月任宝雅电子通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1年1
- 赚钱第一定律:你要做羊,还是做狼?有人说得好:“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方向,千军万马都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行为,是群盲,
- 在上市不到半年时间,人人网就开始悸动——宣布将以8000万美元收购56.com。陈一舟的互联网买卖人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一舟是互联网老
- 1、千万不可陶醉或生活地过去成功的影子里面,不知不觉地以往昔的成功和经验量度现在并以之为行为准绳。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并努力超
- 自己打工与注册公司有什么区别,有人说都是为了赚钱,都是为了生活。但这两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1、打工的不愿意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收入,注册公司必须
- 伊力诺依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建立了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拥有一流的设计中心,超过30家的全国各地加盟店。但20年前,我还在协和医院当女护士,在
- 文/袁岳一个人在周围是看不到生意的,必须到另外一个环境中去,你要很敏感。有人到陕西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农村到处都有文物。当地人养猪用的槽,原来
- 1、越是巨大的冒险,越是需要巨大的谨慎。2、如果注定要做一个商人,那么就要随时准备接受被贪婪打败的命运。3、商道随政道。4、所谓“暗捧”,表
- 一个融资顾问,在看过无数希望融资的项目之后,就会逐渐在内心站在投资人角度,确定自己更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冷漠近乎残忍的态度去面对那些迫切需要融
- 这是一个国外的老笑话,版本很多,但大体是:有一只猪跟一只鸡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在路上讨论起开餐馆的事,接着猪就问起鸡说那要取什么名字呢
- 牛嫣说:“其实我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大家需要的资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只是通过整合使用这些资源,让这些信息有了生命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只
- 一、逼上梁山型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完成创业的中国富豪大多属于逼上梁山型。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此种
- 文/王小彬按照现在流行的词来说,我曾经是一个“学渣”,在国内念建筑学校没有毕业,然后去德国读了5年书最后也没拿到文凭。不过我认为,生活就是不
- 《新周刊》:在外人看来,2008年是分众的分水岭,在其后的金融风暴中,公司股价一度受到重挫,而现在,当年的分众似乎
- 编者按: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4年间的经历。怀着创业梦的他在最初的职业历练上显得有些操之过急,进而又过于
- 创业第一枪:创业意识按照Cye通常人们的认识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事实上按照我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资金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能放在首位,在大学生创
- 文/猪铁许多人回帖都是吹牛逼的,什么BAT里面年薪过200万的(包括股票),还是程序猿怎么可能,这收入是副总裁或者资深总监的收入了,BAT例
- 一个人,脱离了团队,他的力量即使再无穷,也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却能够散发无限的力量。一个好的管理
- 创业成功不在于退出,而在于怎样讲退出故事。下面有两种情形能让你知道我的意思。成功例子1:我有一位朋友有三次退出,现在正在经营他的第四个公司。